一篇文章带你了解道家起源
今天,聊聊咱本土的道家文化。
首先声明:咱们只聊文化,不讲迷信。
道教是咱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路子跟其他的不太一样。别的可能劝你“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但在道家这儿,讲究的是“忍一时扰我清修!退一步乱我道心!”横批四个大字: 干就完了!
在别家,可能总说你“这不行那不行,这得改那得改”。但在道家这儿,它不说你人不行,要是门不行,它就指点你修门;窗不行,它就指点你改窗。总之,根子上不是你不行。
在咱本土道教里,抽签也透着这股劲儿。抽着好的,那是“受命于天”,稳了!抽着不好的,哼,那就“人定胜天”嘛!道教的核心精神,八个大字: 道法自然,顺势而为!
今天,咱就聊聊道教的派别、起源、发展和现状,用这四点说清楚。
第一点:派别
如今道教主要分两大派: 正一派 和 全真派 。
正一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戒律相对宽松,允许 居家修行 ,可以吃荤喝酒,也能娶妻生子。前段时间网上特别火的道教婚书,就源于正一派。那婚书,上启神明敬天地,写得郑重其事,仪式感十足。
全真派:在北方比较盛行。戒律很严,强调 内丹修炼 。修行者通常住在道观里,需要出家,不能婚配,也必须吃素。
第二点:起源
道教正式创立是在 东汉时期 ,但其思想根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上古的鬼神崇拜和巫术文化。
到了 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中的 老庄思想 (道家学说)大放异彩,为道教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老子留下的《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典籍之一。传说当年在函谷关拦下老子,请他写下《道德经》的 尹喜 (因见紫气东来而知圣人至),被奉为道教文始派祖师。
西汉 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道家等学派暂时退出了主流政治舞台。但方士们将神仙方术与黄老之学(黄帝、老子思想)相融合,继续发展。
到了 东汉 ,佛教传入中国。本土的方士和学者们借鉴其体系化的经验,以“道”为核心,融汇百家之长,最终创立了本土的宗教—— 道教 。至此,延绵千年的大道之源正式诞生。
第三点:发展
道教创立后不断发展:
南朝梁 时期,陶弘景整理上清法术,以茅山为圣地传法,形成了著名的 上清派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茅山宗”。
东晋 的葛洪著有《神仙传》等重要典籍,将道家方术与儒家伦理结合,建立了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隋唐 是道教的兴盛期。唐玄宗曾推动道教改革。许多历史名人如“诗仙”李白、“药王”孙思邈、“画圣”吴道子等,都与道教渊源深厚,甚至是虔诚的信奉者。
北宋 时期,除了茅山,位于江西鹰潭的 龙虎山 (天师道祖庭)也日益兴盛。
北宋之后,一些汉族士人创立了新的道派。
金元之际 , 王重阳 在终南山创立了 全真派 (传说有“全真七子”)。随着全真派发展,历史进入元朝。元朝统治者更青睐龙虎宗(正一前身)。
关键转折: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敕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至此,流传至今的两大道教主要派别—— 正一派 和 全真派 ——的格局正式形成。
明朝 ,朝廷设立“道录司”管理全国道教,明确划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别进行管理。这一时期,朝廷对两派的支持力度有所不同,全真派相对受到一些限制。此时,融合儒释道思想、主张“三教归一”的 张三丰 (据传与全真渊源深厚)声名鹊起。
明清至近现代 ,道教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发展有起有伏。作为本土宗教,道家文化一直秉持着“盛世修身归隐,乱世济世利人”的精神。
这就是咱中国本土道教文化的一个概览。它根植于中华沃土,蕴含着独特的智慧和处世哲学。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如果你也喜欢道家文化,喜欢本篇文章带给你的知识与感悟,请点赞,关注,转发。也可以添加下方的公众号“北京晟益弘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易能书院全体同仁欢迎热爱国学文化,热爱道家文化的你。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