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法书符写篆小议
古来符篆之道,常被玄纱笼罩,世人或视之为巫祝之术,或疑为虚妄之谈。然究其根本,符篆并非外力之祈求,而是内在神炁与天地之机的共鸣。所谓“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炁,合彼之炁”,实为天人交感之枢机。昔《云笈七签》有言:“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此中精义,不在苦志存想,亦非外力强求,而在返归先天一炁,使元神澄澈如镜,映照万象。唯有心息相依、神炁相融,符方能为天地灵机之导体。
符非笔墨之形,而是神光之迹。古法要强调“运元神于自己”,实与道家内丹之学同源。如《金丹大要》所言:“元神即金丹,金丹即符本。”书符之前,需敛万有于一静,使心神如止水,炁归丹田,继而引元神之光从双目汇于眉心,凝作圆明法象。此光如金蛇腾跃,随笔锋游走,化作符中灵脉。宋代《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亦载:“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以谓符式之灵,而不知其灵于自身之炁。”可见,符之灵验,不在朱砂黄纸,而在书符者能否以自身为鼎炉,炼出通天彻地的一点灵光。
符篆之至高境界,在于“不必问其所以灵,不必问其所以应”。此非神秘不可知,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之道的无为妙用。《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符篆亦如是:当神光注符、炁贯笔端,灵应之机已超越刻意操控,如云出岫、如泉涌涧,纯任自然。“以我之自然,合天地之自然,故一念所至,万象皆通。”所谓“不神之所以神”,正是摒弃机心造作,使符成为天地人三才共鸣的具现。
符篆之道,终非止于术。其背后是“无为而化”“精炁神合一”的修行根基。昔葛洪在《抱朴子》中叹道:“凡人不知内修而外求符箓,犹缘木求鱼。”而今重探此术,当知符中玄机不在咒诀形制,而在书符者能否以澄湛之心,照见先天一炁;以元神之光,贯通天地之灵。若得此意,则符非符,道非道,唯见宇宙间生生不息之真机而已。
(本文仅作传统文化探讨,符篆之术需师承实证,不可妄修。)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