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风俗文化,一部活着的民俗百科全书

20.png

古村晒秋,稻田起舞,这座江西古城的风俗既沉淀了千年历史,又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在上饶,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存在。每当晨光初现,篁岭村的村民便开始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排布的徽派古民居晒架上晾晒农作物,春晒笋干、夏晒果蔬、秋晒作物、冬晒乡俗,一年四季延绵有序。

这幅色彩斑斓的“晒秋”图景,正是上饶深厚民俗文化的缩影。

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上饶的民俗文化融合了中原古风、徽州韵味和鄱湖水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画卷。从春节到端午,从婚丧嫁娶到日常饮食,这里的风俗习惯讲述着历史的传承与当代的活力。

01 节庆民俗: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上饶的节庆民俗紧密关联着农耕文明与自然节律。春节期间的“板凳龙”表演,是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方式。数十名壮汉扛着长长的龙灯,在锣鼓声中走村串户,场面十分壮观。

元宵节时,上饶各地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据清同治年间《上饶县志》记载:“上元,以粉团相饷,谓之元宵圆、衢市张灯,喧阈达曙。”这短短的二十个字,生动记录了古时上饶元宵节互赠“粉团”(又称“吊浆粿”)和街市张灯结彩热闹到天亮的场景。

中秋节的“烧宝塔”习俗尤为独特。老百姓用红砖砌成塔,内放柴火点燃,把塔身烧得通红,伴以鞭炮烟花,大家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期盼日子圆圆满满,红红火火。这一习俗在上饶广信区、铅山县、鄱阳县、余干县等地流传已久。

端午节的“打观舢”活动更具地方特色。“打观舢”是一个有信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了解,周边外省甚至是一些周边县市都没有这个民间习俗。

“打观舢”的队伍通常由八九个人组成,其中一个人扛着龙船的龙头;两个人抬着龙船的大鼓;四个人各手持划桨,桨面板上写有龙船的地名;还有一个人专门挑着箩筐,保管商家或市民递送来的钱物或大米。

02 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的多彩呈现

上饶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多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上饶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7项。

弋阳叠山绳龙灯是其中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这种龙灯外披红布,红布上没有绘饰鱼鳞纹,造型古朴简洁。舞龙队员拉动绳子表演跳跃、翻转、盘旋等动作,并配以弋阳腔唱和,营造热闹气氛。活动从正月初六祭拜社公庙请灯开始,至十五元宵节晚上再次祭拜社公庙烧灯结束。

婺源徽剧则是戏曲艺术的瑰宝。其声腔丰富,表现力强,昆乱兼擅,音韵和谐。唱腔以徽戏、昆腔、民间小调为主,以演皮黄、吹拨戏见长。在春节期间,婺源江湾景区会有徽剧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豆腐架”表演是婺源另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当地民众在节庆丰收之日,让儿童身穿戏装扮演各种戏剧人物,站在“豆腐架”上,由大人抬着巡演,十分喜庆热闹。

横峰剪纸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著称。它延续了蔚县剪纸“以刻代剪”的独特风格,突破了传统剪纸固有的程式化造型束缚,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创新探索,形成了构图饱满、生动新颖、大方简练、圆润流畅的特点。

03 饮食民俗: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上饶的饮食民俗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和独特的地方风情。

三清山的“贺汤宴”是接待重要客人或逢重大节庆时举办的特色宴席。这道宴席源于古时粮食短缺,人们以汤充数,一菜接一汤也不至于口干,还能吃到热腾腾的美味佳肴。酒席上的贺汤宴,菜式和上菜次序非常有讲究,通常第一盘上桌的菜是麻糍粿,接着便是一汤一菜,菜的分量不多,就算空盘子也要留在桌上,表示年年有余。

广丰嵩峰芋头宴则以当地特色农产品芋头为主角。由于土质独特,嵩峰产的芋头软糯易烂、入口即化,富含微量元素“硒”。芋头宴遵循传统,共四道菜,将芋头加入牛肉、萝卜、鱼头等食材,制作成当地人喜爱的芋头牛肉、芋头萝卜等地方特色菜肴。而将芋头煮熟捣烂加入红薯粉制成饺子皮,包入肉馅等制作而成的芋头饺子韧劲十足、唇齿留香。

岁时节令的特色小吃更是上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前的“廿四都糖糕”,相传为南宋时期老百姓为慰问抗金宋兵而制。它色泽枣红,营养丰富,蒸、煎、炸均可,香软而不甜腻。

清明时节的“清明粿”质感滑糯、糯韧绵软,看上去油绿如玉,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还有“灯盏粿”,因外形呈灯盏状而得名,外皮由大米制成,中间添馅,馅料有新鲜香菇、鲜猪肉、豆芽、竹笋等,大火蒸半小时左右即可食用,看一眼赏心悦目,吃一口嫩滑醇香。

04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当代传承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上饶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挑战。一些民俗活动如“鸟舞蹈”和蛇崇拜已失传,当代社会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成为重要课题。

文旅融合为民俗保护提供了新路径。上饶市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快推动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春节期间,婺源、望仙谷、葛仙村等景区会推出各种民俗活动,让游客体验地道的上饶年味。

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也是上饶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探索不同的线上、线下合作形式,数字IP与地方文旅资源相互赋能,增强了婺源文旅资源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书院文化在上饶民俗传承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上饶自古书院云集、人文璀璨,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院超过160所,从这里走出过13个状元、2710名进士。 “三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耕读之风,以及“鹅湖之会,千古一辩”的文化盛事,都体现了上饶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走进上饶,你会发现这些传统民俗并未沉睡在历史中:篁岭的晒秋依然年年岁岁演绎着色彩斑斓的画卷;乡间的板灯仍在节日里舞动;葛仙村的庙会上,舞狮送福的欢腾与畲族风情的独特相互交融。

那些看似古老的习俗,依然在上饶人的日常生活中鲜活地延续着。当你听到中秋夜烧宝塔时的欢声笑语,或看到端午节“打观舢”队伍划过河面,你会明白,这些民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个地区文化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