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几种比较重要的道场

20.png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当时指称的范围较广, 除“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 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称谓。一般情况下,敬称都为道长。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称为女冠。


元全真道兴起后,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 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


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称谓也是男女通用的,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称呼他们。


在道门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称,譬如张道陵、寇谦之以及后世龙虎山天师道的历代掌门人,都享有“天师”之称。


道士中那些出类拔萃、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又常常被教内教外尊称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这些尊称,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赠的。


在道门中,有时又按道士实际的修行水准而给予相应的尊号,如(唐六典·祠部)所记:“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日法师,其二日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 之炼师。”(三洞修道仪)中将道士分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九种,将女道士分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八种,也是对道士的等级划分。


熟悉玄文经书和宗教仪范,举行宗教仪式时,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称为高功。主持宫观事务的道士,因担任的职务而有相应的称谓,如方丈、住持、高功、监院、执事以及所谓“三都五主十八头”等。

而为了寻真问道而云游在外的道士,称为游方道士。《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这就是说,道士之所以被称名为“道士”,是因为他们的行住坐卧,举念运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亦即将信 “道”、修“道”、行“道”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道士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特点即是由此而决定的。


道士又称道人。《老子想尔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有“道人贤者奉敬教戒”等语;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称“琼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国时,道人也用来称呼僧人。


《南齐书·顾欢传》有“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的记载,此道人即僧人。此外,还有称道士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飞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飞升成仙)以及黄冠(以乾道戴黄冠,因为道士衣冠皆传承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则称女冠或坤道。



下面就是道教几种常用的科仪法事


01


经忏科仪



是较普遍的宗教活动,诵经是为了增长道的知识,多与神交流,因为神把意愿与道教思想全部传录于经文之中,诵经的第二项益处是可以防止麻烦、减少口业,因为我们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偶尔出现口角,但要是一天到晚念诵经文,可以避免更多的麻烦还能增长福慧,一举两得!《三官真经》曰:“若诵此经 随力见功 酌水献花其福自应 家有此经 宅舍光明 灾难无侵佩带此经 万神拥护 鬼祟永灭 心念不空福力自然 神力扶持 随心应口 此经共计一千六百七十五字 字字真诠 句句消愆 行行灭罪 卷卷赐福”。


02


念经



念经是道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道场,就是单纯的诵念经文的意思。根据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诵念不同的经文,例如:《三官真经》、《北斗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太上老君说五斗经》等。道经中说,“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清经可用于超度先灵,也可为祈福所用。灵宝派认为,人在世,嘴巴的业障特别多,用念经的方法即能减少心、意、口三业,同时也能够达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03


拜忏



拜忏也是道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道场,是单纯的诵念忏文的意思。清忏和清经的区别只是诵念内容的不同。清忏诵念的忏文,一般包含对神忏悔所犯错罪的内容,因此,拜忏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场之中,常用的忏有:《玉皇宥罪宝忏》、《九幽拔罪宝忏》、《北斗忏》、《南斗忏》、《升度忏》等。


04


发符



“符”原指古代调动兵将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为遣神召将的信物。发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灵符召请天将、功曹、符使专递等神,将符文通报三界帝阙的科仪。发符科仪中,道士通过发奏启师,行法变神,化符召将,通疏送符等仪节,将信徒的赐福延龄、度亡升仙的愿望上达给神灵。发符科仪起于东汉,仪式几经演变,不断丰富。发符仪约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音乐激昂,内容变化丰富。


05


进表



“表”是古代大臣书写给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则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书写的“信”。每当择日开坛进表时,法坛道士们就需要通过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洒净、变神存思等等系统的过程启请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师,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飞到天庭默念表文,启禀上苍以求安泰。将表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门第。


06


炼度



“炼”是“一语双关”,指以法师的“内炼”去“交炼”亡魂。因为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毛病,这种毛病同样在死后也会继续下去,信徒希望通过召亡宣化,经咒加持,再由法师元神交炼从而让亡魂脱离疾病。反映了人民对疾病的反感,对亡灵的惦念。最后,交炼的亡魂将飞升南宫,享福逍遥。

07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姆元君”的意思。在诸多度亡道场中,专门使用到该科仪。希望通过化符、通疏、书空、念咒以及金钟玉磬叩首拜揖,启请元君放光照地狱,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宫逍遥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师,但是依然十分热闹。

08


开光



“开光”就是为神像(或画轴、或雕像)请光分灵的科仪。因为,神像、法器在没有开光以前只是一个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画。在开光科仪中,行法高功通过上香请神,十献散花,通疏焚化,请光分灵,朱笔点窍,明镜开光,达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万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经过开光的神像,按例须留庙经宿,次日才可以请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仪音乐跌宕起伏,锣鼓喧天,特别是到了高功呈送关告的文书上天上时,众人眼花缭乱、欣然不已。开光科仪表现了道教信徒对神灵的崇敬,并且希望经过法师开光点窍后的神灵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够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驱邪辅正。


9


拜斗安太岁



“太岁”为凶神,在地与木星相冲。然而该年出生与隔六年出生的人就会受到牵连,叫做“太岁煞”。然而通过道士的念经、画符、礼神、拜愿则可消除该“煞”。


10


解冤释结



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 臣为母,象地 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11


安龙奠土



该科仪与古代的堪舆风水有关。主要是安镇龙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请水念章再点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龙神。




12


分灯



分灯是斋醮中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起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则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体中,作为某种斋仪的一项内容。据《上清灵宝大法》称:“欲荐拔阴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摄受度。如无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脱矣。”它认为坛场灯烛之火非同凡火,必须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灯烛具有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的功用。


13


礼三师



是科仪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三师即度师、籍师和经师,有天上和人间二种。“天上三师者,太上老君为度师,虚皇大道君为籍师,元始天尊为经师也”。人间三师者,“所为师者曰度师,度师之师曰籍师,籍师之师曰经师”。在科仪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间三师,次存念天上三师,“乘青黄白三气下降,心礼三拜,次五方卫灵诀,随方掐卯午酉子中,内思五脏、五岳、五星、五帝,各统从官兵马,备卫身中,四灵列侍,五色庆云,满身直射,五方罩覆,坛所吻合。内外之境,无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张万福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称:“先存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存念 次当起愿,开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灵靡降。”即将“礼三师”置于行仪之先的地位。尊重师长是道教的传统。《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借鉴作用,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大的迷误。


 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道是虚无之体,无处不在,道是先天无极大道,生化宇宙之本源,道是成仙、成神、成佛,得道之本源,道是自然规律,从而大道自然。


        道人以道为尊,以经为师,以戒为师,教内以早晚功课经而日诵,然而要能知其意,明其理,即诵经应明其经,知其义。

自老祖天师东汉创教,就首重功课之诵持。《早晚功课经》内容丰富全面,可见上圣先真之巍巍大范也。正一早晚功课经以道门传承的优美悦耳的上清古韵曲谱,通过咏、诵、吟、白等多种形式,始成于现今的《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功课》。功课者,实为入道之门墙,成仙之径路。功课者,课功也,课功自己之功也。功者,修自身之道也。道者,赖先圣妙法之典也。诵持上圣之金书玉诰,拜忏自己三业憎恶之罪行,证悟自己本元本性之真心,非科教不可了道成真。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印也,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用也。诵者,明也,持者,行也。诵诚者,则经明。持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尊彰于外。经明法验两全者,则妙也,此乃住丛林者之规范,升仙者之梯蹬。陶熔众信之大器也,无此无从教人,无此无从化人,无此无从度人。是故,凡诵经者,无论于庙于家,切须斋戒沐浴,严整衣冠,严心定气,焚香上启,叩齿演音,缓缓朗诵。慎勿轻慢交谈,务在正身、正心、正念,念念无违,久之,自有感应。所谓、诵持万遍,妙理自明矣!

倘若吾人能于此间虔诚发心、上表祈福,则可感通神明,随分而应,凡有所求,莫不如意。所以道教的早晚功课也是很至关重要的。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相关评论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