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行坛做法-步踏罡斗-请神召将-有什么奥秘?
「道场法事」
在道教界,把为国为民,消灾解难,祈福延寿,风调雨顺,国运昌盛的表达心愿与方法仪式,主要体现在道场法事活动中。道场法事又称之为“斋醮”。最大、最隆重的斋醮共为三种类型,即‘周天大醮’、‘普天大醮’‘罗天大醮’三种。
我们在道观里面,常常看到道长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教法事。
道教起坛做法不仅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徒与神明沟通、学习和体验道教信仰的方式。通过起坛做法,信徒可以得到神明的加持和保佑,普通的法事又分为阳场法事和阴场法事
道
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是道教斋醮时礼拜星斗、召请神灵的法术。步罡踏斗又名步罡躡(niè)纪、步罡履斗、飞罡蹑纪等。它是在醮坛上占方丈之地,铺设罡单,高功脚穿云鞋,在罡单上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
高功步罡踏斗之步伐,又称为禹步。大禹创行禹步的说法,首见于战国诸子的记载。战国尸佼《尸子·广泽》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名曰‘禹步’。”
禹步经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余种,举足不同,咒诵各异。道经中所见的禹步斗罡有七星禹步、三步九迹法、三五迹禹步法、十二迹禹步法、七星罡、七星斗罡、北斗七元罡、禹步九迹罡、禹步九灵斗罡、九凤破秽罡、九凤雷火破秽斗罡、三步丁罡、禹步罡、三台罡、三宝罡、遣将罡、神虎罡、交泰罡、交乾步斗罡、既济斗罡、未济斗罡、八卦斗罡、二十八宿罡、蹑地纪飞天罡法等。
道
在道教法事中,变神是道教法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道士自身道行和品德的限制,他们需要通过变化自己的元神为祖师,结合自身的箓职,才能有效地号令鬼神。
变神并非简单地理解为跳钟馗、扶乩或请神上身等传统观念,而是指道士将自身的元神转化为祖师的形象。因此,要理解变神的深层含义,关键在于了解元神的概念。
在变神之后,道士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披星挂斗,运使四灵兽护卫身形和坛场,以增强自身的神威。这些仪式和技巧不仅体现了道教的神秘色彩,也展示了道教的神奇与奥妙,展现了道士与鬼神沟通、驱邪收禁等法术的精湛技艺。
在道法的行持中,神将的召唤举足轻重,然而如何召将,却是需要训练的,因为神将本无形,而要在意念中看到神将,并将之存于整个科仪的若干个环节中,是极不容易的。所以道门内有炼将之说,即要通过若干专门的训练,使神将能呈现在法师的眼前,并受其调遣。炼成了将,才能召将。
神将的根本在于道炁,而召将的则是法师。个人当然内在地蕴藏着先天的精炁神。但内在的精气神,并不一定能发挥作用。常人都各个具备,然而却不一定能成法师,无法像法师那样召将行事。
受箓后才可以请神召将?
授箓者,必须先是接受过传度的道人。通过传度仪式成为正式的玄门弟子(道士),而通过授箓仪式将成为可在法坛上与“神灵”沟通的玄门弟子。
传度,谓教门师尊向弟子传授度世之道法。道教重视师承关系,接受师承时,必须立誓守戒,不二法门,亦礼拜三师(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然后才得传度世之法。《道藏》有《太上传度仪》一卷。
授箓的“箓”是符和箓的合称。道教认为,符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由神仙摹写,传于世间,故有召劾鬼神、安镇五方、降妖镇魔、治病除灾等神奇功能。箓又称法箓,通常列有神吏名号及相应的符,有的还绘上神像。道士拥有相应的法箓,方能召唤神吏兵将护卫身形,或役使以施行道法。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