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札记之一 | 解不开套的刍狗思维

20.png


前几年和道友李洪亮有一次夜谈,内容就是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该如何讲解?

酒至半酣,我说道:搞不清楚的不讲。言语虽然唐突,其实本意是认知过于杂沓,讲也只能笼而统之,面面俱到都难避惚恍。

首先是天地不仁这句话,来自于通行本,并没有在楚简本里出现过。只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句。从其他文献里找寻蛛丝马迹——《文子》中似乎有过引用,不论怎样,这句话显然是后人加进去的,还加的生硬,从天地不仁到不如守中,三句话彼此无关。

接下来就有些耸人听闻。苏辙有过刍狗之论,大意是祭祀时刍狗被装饰起来,祭祀完毕,盛装刍狗就会被随意丢弃。归结到整句话中,就有了天地圣人都没有仁心,把万物与百姓视为刍狗,不仅不看顾还可能抛弃。听起来毛骨悚然。

还好胡适提出来这个仁有两个意思,一是慈爱,二是和人同义。可惜圣人不是人实在解释不通。

钱钟书解释不仁为麻木不仁,意思是天地给万物提供了一个可资生长的空间,其他的不闻不问,圣人同理。这和《老子》的辅政初衷显而易见是相悖的。

《庄子·大宗师》关于子桑和子舆的故事,洞开了另一个思路,那就是因为贫富不均而引申到的天地无偏私的概念。那就是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都一视同仁,并无偏私。那么这种自然世界的东西能够直接引入到人类社会嘛?

王弼似乎也用一但偏私,对万物百姓不利,加强了这种说法,即所谓不恩不伤。这是个牵强的说法,动物吃草是自然本性,草与动物有恩,动物于草有伤,如何理解呢?

倒是《阴符经》里的相盗相依更先进一些,毕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好像到了东汉时期,五斗米教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似乎还要更先进一些,他们提出要对仁者仁,对恶者不仁的说法。但可惜的是,张鲁之汉中不是全汉之天下。

似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圆了这个漏。但是这句话依然没有在楚简本里出现过,相反是在《说苑》里原文存在,想来应该是后人照搬照抄的。

《淮南子·览冥》中也有类似的东西,刘安认为只靠自身耳目和想法不能定是非,需要顺应阴阳之道,顺应那些搞不明白的规律。道是无私,不会亲近谁和刻意疏远谁,顺应得利,违背遭殃,耍小聪明没用。王充和达尔文主义不是曾试图挫动胎气,结局还不是收效甚微?

即便是天地圣人不仁,公平无私就可以了嘛?时也命也又该怎样看待?最后是不是还要一命二运三风水?还是愣逼着无神论的老子改换门庭,更弦易张?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