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札记之八 | 和佛菩萨的聊天记录(下)

20.png


慧能断言人人都有佛性,这是一个喜大普奔的消息。于是那些玄而又玄的佛理,就像是红酒里兑了雪碧,喝起来突然那么的顺口。好景不长,当神会开始向神秀发难,力证本派才是正信时,好像一切的建构都开始皴裂继而坍塌。什么是正信——我是正信,其他和我不同的都不是。这已经不是划等级,而是分敌我了。

世界和人生只是戏台幻境,是苦海,唯一的办法就是出世解脱,这应该是佛的初心。但是,求解脱还是求福报,这要看佛法是否拗得过人心。因为越是深邃的思想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的狂潮。思辨的力量也同样敌不过世俗的心愿,这是现实。从萧衍的所作所为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有记载的文献中,萧衍和达摩确实有过见面和对话,只是话不投机,萧衍“变容不言”。这段文字绕来绕去都没有绕出功德的怪圈。

梁武帝为了佛法的确耗尽心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人四次舍身做了名副其实的和尚,最后都是臣子们拿国库的银两赎身,还订立了形形色色的佛教规矩。这些功德被达摩的“廓然无圣”和“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等,整的颜面尽失,信心全无。

在谶纬盛行,鬼神遍地的时期,和尚们并不比儒家更多一些学术态度和历史精神。无非是神道设教,敛财欺众的套路,看不见所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境界。

趋利避害,这是人类很难摆脱的心理原基。趋利——譬如开光,搞的类似于剪彩。虽然与佛教原义无关,架不住是周瑜打黄盖,愿打的改善生活,愿挨的买个心里踏实,其乐融融,皆大欢喜。更有求学、求子、求财、求寿、求福,各种法事不一而足。

避害——就是不得报应。所谓报应,结合佛教的因缘和无我观,本就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念久了念歪了嘴儿,报应成了一个贬义词,是恶的业果。避害变得越发滑稽,像是拿着树叶遮住自己对报应说——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凡此种种,终究是没有断了分别心,纳头便拜者,是。面目上不拜,心里也就早已跪下了,也是。

佛不语。以一根手指回我,或以微笑应我。即便能够开口,应该也只有六个字——不可说不可说。上师告诫我,这样聊天儿是矫情,是心有所执,要时刻牢记心无执着——这是禅宗的根本。我很想告诉他,这个“时刻牢记”可能就是另一种执念。

阿弥陀佛,天终于放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想起苏轼的“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心情大好。暗自默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下山干饭去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