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神爷”的来历~
【财神历史来源全解析】一文梳理华夏财神的文献依据与信仰流变
一、文财神:德行与智慧的历史化身
1. 比干:从忠臣到公正之神
- 历史原型:《史记·殷本纪》记载,比干为商纣王叔父,因直言劝谏被剖心而死。其忠烈形象在《论语》中被列为“殷三仁”之一,成为儒家“死谏”精神的典范。
- 信仰演变:
- 道教神格化:唐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将其纳入神谱,称其“无心而不偏私”,主司公平财富。
- 小说演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以灵丹妙药救比干性命,并赋予其“广散财宝”的职能,强化其财神属性。民间传说其被挖心后仍能存活,因无私心而被奉为商业公平的象征。
- 供奉场景:政府部门、金融行业多供奉比干,强调“公心理财”,河南卫辉比干庙至今保留其“天下第一仁”“天下第一墓”的历史遗迹。
2. 范蠡:商道始祖的历史脉络
- 历史原型:《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化名“陶朱公”经商,三散家财,被尊为“商圣”。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的经营理念,奠定了后世商人的道德标杆。
- 信仰演变:
- 民间崇拜:自汉代起,范蠡因“三聚三散”的财富观被商人视为“富而好德”的典范,其形象多见于地方史志与商人笔记。
- 道教融合:道教将其与财神体系结合,称其为“增福相公”,象征“仁富之道”。
3. 子贡(端木赐):儒商的源头
- 历史原型:《论语·先进》记载,子贡为孔子弟子,“亿则屡中”,经商有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其“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开创“以儒致财”的先河。
- 信仰演变:
- 儒家推崇:宋代后,商人将子贡与孔子“义利观”结合,尊其为“儒商始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地方祭祀:山东曲阜等地的商人会馆常供奉子贡,其形象融合了文化修养与商业智慧。
二、武财神:武力与信义的神祇演化
1. 赵公明:从瘟神到正财神的千年蜕变
- 早期形象:
- 晋代凶神:《搜神记》中赵公明为“督鬼取人”的冥神,与疫病相关。
- 唐代转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其为终南山修道仙人,被玉帝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纳珍等四神,主司招财与辟邪。
- 小说强化:《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助纣抗周,战败后被姜子牙封神,骑黑虎、执金鞭的形象深入人心。其“驱雷役电”“除瘟禳灾”的职能,使其成为兼具威慑力与护佑力的财神。
- 地方信仰:陕西周至县赵代村为其故里,现存明代残碑与清代庙宇,每年三月十五“财神诞辰”祭典规模盛大。
2. 关羽:从武圣到义财神的文化跨越
- 历史原型:《三国志》记载关羽以忠义著称,“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等事迹凸显其重义轻利的品格。
- 信仰演变:
- 小说推动:《三国演义》渲染其“义绝”形象,清代晋商将其作为“以义取利”的商业道德象征,关帝庙逐渐成为行会的精神图腾。
- 多重神格:道教尊其为“关圣帝君”,佛教称其为“伽蓝菩萨”,儒家推崇其“武圣”地位,形成“三教共尊”的独特现象。
- 地方实践:青海湟源财神庙将关羽列为西路财神,象征“信义聚财”,其形象常与青龙偃月刀、《春秋》书卷结合,强化“文武双全”的特质。
三、五路财神:地域信仰与宗教融合的典范
1. 大五路财神:方位与历史的交织
- 中路财神王亥:
- 历史原型:《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王亥为夏朝商族首领,发明牛车,开创贸易先河,被尊为“华商始祖”。殷墟甲骨文中称其为“商高祖”,祭祀规格极高。
- 信仰演变:宋代后,王亥被纳入财神体系,因其居中位,象征“商业枢纽”,河南商丘等地的商人会馆多供奉其像。
- 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羽、南路财神柴荣、北路财神赵公明:
- 地方传说:青海《丹噶尔历史渊薮》记载,五路财神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中柴荣因少年经商发迹于南方,被奉为南路财神;赵公明因道教发源地在北方,被尊为北路财神。
- 文化融合:江南地区将五路财神与佛教“五通神”结合,强调“五路进财”;北方则侧重道教“五行”理论,象征“金木水火土”五气生财。
2. 小五路财神:道教神谱的细化
- 赵公明部将:《封神演义》中,赵公明麾下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分别对应“招财、纳珍、利市、进宝”四大职能,形成系统化的财富管理体系。
- 民间实践:明清时期,商铺常将五路财神画像贴于门板,寓意“财源从五方而来”,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即源于此。
四、偏财神与准财神:地域文化的独特创造
1. 刘海蟾:道教仙话与民间传说的融合
- 历史原型:刘海蟾为五代道士,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其“刘海戏金蟾”传说最早见于道教典籍《列仙全传》,寓意“招财纳福”。
- 民间演绎:明清年画中,刘海蟾手持铜钱串,脚踩三足金蟾,象征“步步钓金钱”,江南地区常将其与财神并祀。
2. 沈万三:财富神话的地域化表达
- 历史原型:明代《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为江南巨富,因“聚宝盆”传说被神化。其财富来源与海外贸易相关,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 地方信仰:江苏周庄等地将沈万三视为“财神”,其故居“沈厅”至今保留“聚宝盆”雕塑,成为地方文化符号。
五、财神信仰的文献依据与学术辨析
1. 正史与宗教典籍:
- 《史记》《三国志》等正史提供人物原型;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列仙全传》等道教文献构建神谱;
- 《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小说推动形象传播。
2. 学术观点:
-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指出,财神信仰是“自然崇拜与社会分工结合的产物”;
- 学者萧放认为,五路财神体现了“民间对财富分配的朴素想象”。
3. 地域差异:
- 北方多奉赵公明、关羽,南方偏重范蠡、沈万三;
- 少数民族地区如藏族有“五色财神”(黄、白、红、绿、黑),融合佛教密宗元素。
六、结语:财神信仰的历史逻辑与现代启示
从商周比干的“公心”到明代赵公明的“镇财”,财神形象的演变始终与社会经济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紧密关联。其核心在于将“财富”与“德行”绑定,形成“德配位财”的传统财富观。如今,财神文化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对勤劳、诚信、创新等商业精神的集体认同。无论是春节迎财神的习俗,还是企业供奉财神的仪式,本质上都是对“正道求财”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史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国神话通论》(袁珂)、《丹噶尔历史渊薮》《明清商人小说中的财神形象研究》。
注:本文引用文献涵盖正史、宗教典籍、地方史志及现代学术研究,部分民间传说因地域差异存在版本差异,以“主流说法”为准。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