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中医和道家医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道医的起源较为古老,追述上古时期,神农伏羲时代,在部落群体中有一类人善于观察动物植物、天地星辰,从而发现了一些可以疗病治伤,消灾去邪的方法,被称作巫师或巫医。这个职位也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同时期的文明发展都有这类职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祭祀医学,印度地区的神职;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医疗法其实部分就来源于印度古医学阿育吠陀疗法。
相传上古时期医圣岐伯传医学方法给黄帝,并形成后世黄帝内外经典籍,奠基了中医医学理论基础,包含易学、五行学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动植物、导引术等等;像收录记载周秦汉魏六朝时期道家经典《道藏》中《修真图》、《内经图》;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人体有另外一套认知系统,不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人体器官组织。 这时期道医一些方法并未分离出来,黄帝后由道家祖师老子函谷关传尹喜前辈,东汉张道陵前辈创立的道教开始,一些游方方士和道长继承了更多的道家医学方法,比如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代表人物中;东汉“医圣“张仲景、唐代“药王”孙思邈前辈也是道医医术代表人物。直至宋代由于道医治疗方法中很多方法被当时统治者禁止在民间传播,以治疗方式过于“荒诞“为由,最后这类医学更多为谁去服务了呢?古代战争或疫病都是削弱一个国家国力和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因,再有帝王多喜好长生之术,医疗高地自然是各势力争夺的重点。
世界上医学起源是非常相似的,通过认知大自然生物植物及天地宇宙变化而来,因为医术形成时代不同、运用方法和技巧不同,认知差距形成了不同的医学体系,比如现代的西医系统和中医系统,很多人认为道医是另一个系统,其实不然。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流传一句话;“下医行药“、”中医行针“、”上医行气“等,其实上面还有道医、再上还有天医等更多层次;所以中国古代医学是一个体系,一般所说的现代中医只是代表了医治水平。道德经中有句话叫”反者道之动“;东方理论体系一般是从”道“,从根源和本质出发延伸到枝叶并生发迭代;西方体系多是从分支末梢开始不断向根源探索和发现,自然更多为治标不求本或分离截取的粉饰太平之法,但发展还是向着本源。相信不同生命科学体系终将有统一的那天。
现代中医其实更多的是宋元时期所推崇传承的中医疗法,中医讲究五行藏象系统;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君主之官。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为将军之官。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相傅之官。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作强之官。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仓廪之官。
五脏又关乎五运六气天地节气之变化的影响,对于喜怒哀乐悲喜,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内外交互又产生影响。
上古中医学对于人体认知和治疗不光在肉体组织和经络,还有精气神方面的疗愈方法;注意是上古医学说的,不是我说的;下面介绍下上古医学对于人体的另一套系统命名和定义:
神奇系统
性(元神)命(元炁)人体管理和运行系统
元神管理身体三魂、七魄、五脏神形(对应五种上古神兽,既星宿的命名)
心;属火藏神,神形为朱雀;肝魂之气的门户;人的神志活动包含(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喜、怒、思、忧、恐),这五神和五志所有的精神意识活动都依靠五脏的功能意识调节,而且由“心“主导。
肝;属木藏魂,神形为青龙;魂有三者为胎光、爽灵、幽精;主管人的寿命、情志和欲望,所以肝气有变则人的情志和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各种欲望和情志又反过来损伤肝气。
肾:属水藏志,神形为玄武;肾为藏精之所主生命之门,古人把肾气冬收夏藏运行和节气星宿运行结合,是人体和宇宙链接之生命之门,看一个人没有志气或生气则肾气必亏。
肺;属金藏魄,神形为白虎;肺为气之本,魄之处也;魄有七者为尸狗、伏失、雀阴、臭肺、吞贼、非毒、除秽,主人的生命力和不同欲望,人生后七七四十九日始全,死后七七四十九日始灭,所以古代祭奠先人有四十九日之说。若肺气受损或七魄不全则身体怪病难愈。
脾;属土藏意,神形为麒麟;为眼耳鼻舌身意之根(五脏外在关窍),脾气运化受阻则身形消瘦,气血不足,口不能言耳不能听、甚至影响意识神识而癫狂。五行中为生克根本和焕发生机之所。
五脏又称五藏,收藏五谷精微之气和元气之所,而道医并不依赖于某种工具和方法,是古人几千年研究的上古传统锻炼方法,如道家药材炼制和内功训练等,主在提升人体体质和质量水平,这些所需能量包含(天地转化纯阳之气、五谷所化之水谷精微,肺部宗气、脾胃营卫气、肝肾元气、体内阴阳二气等);其中药物配伍为先天方法,降低药材偏性和毒性,治疗方式有香薰法、药膳茶羹食疗、针法灸法或环境布置等,还会通过辅助一些锻炼方法可以把体内病根恢复到生病之初的状态。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