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札记之九 | 神丹妙药可能就是挠挠

20.png


释永信事件持续发酵,这个瓜实在不想吃,因为现在吃相当于啃瓜皮,啃瓜皮能啃出什么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25-08-13_220838_055.jpg


从摩登混到老登,或多或少都会对历史和宗教产生特殊的兴趣。原因很复杂,但大都是经历了生死疲劳,积攒了一些自寻的烦恼,总希望来个什么灵丹妙药,好好疗愈一下子。

巧了,宗教最初就是作为“药方”出现的。

从历史角度上看,大家发现这个世界乱套了,诸子百家针对社会问题,纷纷开出各自的药方,殷切地期盼着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这是一场盛宴。各种宗教方术和大家流派就像是盛宴上的酒客,滴酒不沾岂不是太亏?既想一家独大,又想标本兼治,显然是有点儿想多了,最后烂醉如泥自己受罪。佛教也是在这个当口登堂入室的。

佛教最终也没能逃脱荣辱怪圈和毁誉参半的结局。在佛教兴盛的年代,僧侣免除劳役,寺院土地能占到全国耕地的16%左右,僧侣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10%左右,私藏武器,收留罪犯,对抗中央集权等等,这早就没了药方的嘴脸,成为一个大“病灶”,于是引发了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佛家开始痛定思痛,并在此后逐步形成了两条生存路线,一是玄而又玄直至束之高阁,或是寻求合作,对上为中央集权服务,对民众有求必应,专捡好听的说,咋实用咋来。

只有具备切身的实用价值的东西才会被人接受。在国人的哲学体系里,一开始就有着极强的功利性。

即便是到了唐宋以后,学者们还在大谈学以致用,文以载道,归根结蒂就是三个字:实用性。

只是他们忽视了人心的短长,啥东西从人心里走一遭,就会变了样,自然不会缺少千奇百怪的误读和五彩缤纷的谬误。

从佛教传入之后,各种佛经汗牛充栋。讹误,增窜,脱漏者众多,从李世民这个大外行朱笔一挥,涂涂抹抹,到后世鸡一嘴鸭一嘴的感悟,早就惚恍了则个。

毕竟佛教着力营造的是一个法喜充满,民众趋之若鹜,花点小钱,许一个几千万的愿望,也不管佛祖能不能接单,反正找到了一个心理寄托就好了。

山中无闲佛,拜佛的人多少会有些实际的求乞。国人习惯于强力的外求方式,这和佛的内求模式并不搭界,但民众相信有神灵的存在,心诚则灵也说不定呢是不是?

迷信往往是轻信,是源于心理需要或者是心理弱点。求的终极目的就是获取甚至于是超额获取,免不了还有不劳而获的影子在晃动,谈不上错误更谈不上高尚。

面对这些情形,更像是无药可治的痒,挠挠也不一定止痒。更不要想着治愈,带着病痛好好活着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