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茅山民俗文化流入民间源头初探
在我国两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系中,长期流传着一类与 “茅山” 文化符号紧密关联的民间实践形态。
在民间语境里,它曾有 “茅山仙法大教”“茅山仙法”“茅山仙教” 等多种俗称(以下统一称为 “南传茅山民俗文化”)。
南茅民俗何时传入广西这个没有文字记载,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李海老师父。
李海老师父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后隐退专门从事仙法传教,由于时代的原因,仙法以前都是小范围之内传承,如父亲传儿子、兄弟、表亲,都是在亲戚范围内传承。
在南传茅山民俗文化的传承语境中,从业者与学习者普遍会提及该文化与道教上清派 “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传说的关联,这也是其被冠以 “茅山” 之名的核心原因。
从民俗文化研究的专业视角来看,这种 “关联表述”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历史传承证明”,更多是民间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寻求 “文化合法性” 与 “身份归属感” 而形成的一种符号联结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 “符号关联” 并不意味着南传茅山民俗文化属于道教正统流派。
从文化属性来看,道教有系统的教义典籍(如《道德经》《太平经》)、规范化的宗教仪轨、固定的宗教场所(道观)与神职人员(道士),而南传茅山民俗文化缺乏统一的典籍体系,更多依靠口头传承与实践经验,且传承者多为普通民众,不存在严格的 “神职身份” 界定。
由于时代的原因,缺少文字的记载,不过,这个很正常,不要说我们是民间法教,就是正统的道教都缺少一些历史资料,民间法教更多的是重视道法的修炼,很少去讲理论研究。
我也只是吃饱了饭,闲着无聊,想从文字的角度来考证一下我们南传茅山民俗文化的源流,是何时传入民间的。
确实没有资料可考,目前能有文字记载的就是民国时期的李海老师父。
怎么办?
也只能借助于功能,在功能状态下,我请教了观音祖师。
二
我说:祖师,弟子想讲一下南传茅山民俗文化的过往,虽然我们是民间法教,根源上属于三茅祖师,弟子想问,是从哪位祖师手上流入民间的呢?这个可以点化一下吗?
祖师说,吕祖。
我感到有点惊讶。
我说:咦,祖师是说我们民俗文化是从吕祖手上传出来的,是吗?
祖师说,其中之一。
我说:祖师,恕弟子直言,我们后世一般认为吕祖是全真五祖之一,今天我也整理了上清历代宗师,有83代宗师,有跟其中哪位有关吗?
祖师说,杨。
我说:多少代,请点化一下看?
祖师说,十一。
我说,十一代是潘师正。
祖师说,杨荣怀(音译)。
我赶紧快速浏览手上打印出来的83代上清宗师名单。
我说:祖师,好像不在我整理的这个名单上面,是不是?杨是木字旁吗?
祖师说,是。
我说,容是容易的容吗?
祖师说,光荣的荣。
我说,环是哪个环?
祖师说,怀抱的怀。
我说:弟子确认下,我们这个民俗文化,一个是吕祖,一个是杨荣怀祖师传入民间的,是不是?
祖师说:子弟多,发扬光大。
我说:明白,是由杨荣怀祖师徒弟传下来的,然后发扬光大了,是吧?
祖师说,恩。
我说:祖师,弟子还想较真一下,杨荣怀祖师不在83位宗师里面,第十一代宗师是潘师正,或者说杨荣怀祖师是哪个朝代的人?
祖师说,明。
我说:他跟胡法旺公,是在前面还是后面?
祖师说,前面。
我说:菩萨,弟子还想问一下,杨祖师跟弟子手上这个表上这些宗师同时代的,比较接近点?
感觉菩萨在说话,但听不见声音。
我说:祖师,给弟子一点面子,弟子想追根朔源,请点化一下看。
祖师没有说话。
我说:祖师慈悲,于我没有问题,有个杨荣怀祖师就行,但是将来我想传给徒弟,想考证一下,所以请祖师点化一下?
祖师说,明朝之前。
我说,那是元朝的哦。
祖师继续说,乱世中。
我说:跟万世宗宗师比较近,是吧?他们是师徒关系,还是同时代的人,还是怎么样?
祖师说,只能说到这里。
我说:好的,因缘这样子就行,弟子以后再请教。
感谢祖师的点化。
后面我仔细一想,祖师说的应该是乱世中,而不是万世宗。
从这个对话来看,我也有一些疑惑的地方。
刚开始我问跟多少代宗师有关的时候,祖师首先说的是杨,后面才说十一代,我看历代宗谱,十一代是潘师正祖师,但祖师没有确认名字,只是说十一代。
据查,潘师正祖师,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得道于公元682年,经历隋唐两代。
而关于吕祖的出生年代有几种说法,有的说生于唐代公元638年,也有的说他生于公元796年,也有的说他生于唐朝末期。
祖师指点了杨荣怀祖师的名字,这个可以确认,他应该元末明初之人,但他生前是在家道人还是出家道人、何方人士我又忘记问了,这个等以后再请教。
可以确定,仙法到杨荣怀祖师这里开始发扬光大。
我在网上也试图搜了一下杨荣怀祖师,可惜,没有搜到任何信息,也能理解,古代毕竟没有电脑,不是历代宗师或非常有名的人物,可能就没有多少文字记载。
至于杨荣怀祖师的师承,祖师没有说,也许这个师承比较有名吧,现在机缘未到,不能告知,祖师的师父应该是也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要不然也不会是乱世中。
通过这次对话,把菩萨的点化串联起来,比较合理的推断是:
1、我们仙法的确源自三茅真君;
2、是从十一代祖师(潘师正)、吕祖、某某祖师开始流入民间的;
3、到明初杨荣怀祖师手上发扬光大;
我郑重的申明一下:
从民俗学角度分析,这套 传承谱系并非经过严格历史考证的史实记录,而是民间文化为构建 历史连续性与文化权威性形成的记忆载体,通俗的说,就是我在功能状态下想出来的信息,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代表其他人看法。
根据祖师指点,那么,我本人的茅山仙法传承谱系可以理解为:
三清……三茅真君……吕祖……杨荣怀祖师(明初)……李海老师父(民国)……谢焕英老师父……谢金权老师父(当代)……张宁老师父……周立老师父……空灵子师父。
三
在南传茅山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中,泓德堂的空灵子先生是极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据传承群体介绍,空灵子先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兼具 “传统实践经验” 与 “现代认知视野” 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投身该民俗文化实践与传承长达四十年,不仅深入学习传统内容,还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梳理、总结与创新,成为连接 “传统传承” 与 “当代传播” 的关键纽带。
与传统传承者相比,空灵子先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系统化整理
他将历代传承下来的零散实践内容、口头经验,进行分类、归纳与文字记录,打破了以往 “纯口头传承” 的局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资料体系,为后续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基础;
2、文化融合创新
他以传统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为基础,吸收融合了道、佛、儒、医、武等多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例如借鉴儒家的 “修身立德” 思想丰富价值导向,参考传统医学的 “养生理念” 优化实践方法,融入武术的 “身体协调技巧” 提升实践安全性,最终形成了一套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适应性的实践体系;
3、传承范围拓展
他打破了早期 “家族传承” 的封闭模式,将文化内容向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开放,吸引了大量非亲属关系的学习者,使南传茅山民俗文化从 “区域小众文化” 发展为 “全国性的民俗兴趣品类”,极大地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传承群体对空灵子先生的评价集中在 “学识渊博”“谦虚内敛”“实践经验丰富” 等方面,认为他不仅是 “技艺传授者”,更是 “文化守护者”。
他始终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反对过度商业化或娱乐化改编,确保文化内涵不被稀释;同时,他也鼓励学习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文化内容,让民俗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而非停留在 “历史标本” 的层面。这种 “守正创新” 的传承理念,是南传茅山民俗文化在当代得以存活并发展的关键。
该功法体系可归纳为四大法门,即气法门、苻法门、药法门和风水法门。
仙法属于传统功法,它的宗旨是:炼功修德,性命双修,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特别强调以德为本,重德、积德、养德。功德互补,功随德长、德高功高。
功法主要特点:
1、起点高、信息强、层次高;
2、传功方法独特、得功快;
3、内容丰富多彩,功法结构合理;
4、功法简单,易学易懂,健身治病效果明显;
5、不会出偏,本功法属于开放性功法,与其它功法不存在任何信息方面得冲突;
6、本功法容易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使修炼者达到神通境界,最大限度获得人生价值;
我们仙法是富贵法门,入了仙法门,可以改变自己的运气,一定不会穷。
仙法广大,是千秋法门,有前有后,前是前人,后是后人,人丁兴旺。
仙法有防身保命的作用,至少有三次救命的机会。
仙法还有强身健体,调理身体的作用。
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
南传茅山民俗文化作为两广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代传承,从早期的 “家族封闭传承” 发展为当代的 “全国共享文化”,从带有神秘色彩的 “民间实践” 转型为兼具传统内涵与现代价值的 “民俗资源”,其发展历程折射出我国民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它不是封建迷信的载体,而是记录民间智慧、传递传统美德、连接区域情感的文化纽带。
在当代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这类民间文化:既要尊重其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避免简单粗暴地否定或批判;也要警惕将其神秘化、迷信化的倾向,通过科学的解读与创新的转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随着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南传茅山民俗文化有望进一步突破地域与圈层的限制,成为更多人了解两广民间文化、感受传统美德的重要窗口,为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