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神话:钟馗》谈修行
说的是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有一次从骊山回宫,身体不适,太医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效。一天晚上,玄宗在高烧不退中昏昏入睡,忽见有个小鬼走进殿内,穿绎色衫,长个牛鼻子,光着一只脚丫,穿一只鞋,还有一只鞋悬在腰际,插一把竹骨纸扇在后领中,伸手便盗走了杨贵妃的绣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玄宗气恼,叱问:“你是谁?”小鬼油腔滑调地说:“我是虚耗。虚者,望空虚中偷别人的东西,如同儿戏;耗者,专耗人家的吉庆喜事,让他们变喜为忧”。玄宗大怒,正要由武士来驱鬼,只见又有一个大鬼奔进殿来,长得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袒露一臂,皮革裹足,一伸手便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吓得魂不附体,忙问:“你又是谁?”这大鬼向玄宗施礼道:“臣是终南山的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臣,臣感德不尽,遂誓替大唐除尽天下虚耗妖魅!”其声如洪钟贯耳,一下子把唐玄宗吓醒了。摸摸身上,竟出了一体冷汗,疟疾霍然而愈。皇帝把名画家吴道子召到宫内,将夜来所梦告诉他,要他如梦中所见画一幅图。后有司将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连同此图由来因果,广颁天下。让大家都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上,“以祛邪魅,益静妖氛”。钟馗由此成为了驱魔捉鬼的神/仙人。
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与修行,又有什么助益呢?
第一,我们一生,最怕的可能就是一个“错”字,所以我们希望自己时时刻刻是正确的。别人说我们讲的话不对,我们烦恼;自己做了什么事,事后又经常悔恨;在做选择之前,纠结、焦虑,也是害怕“错”。似乎只有“对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错了,就等于有罪,就必须接受惩罚。我们害怕被惩罚,所以总希望自己是正确的。
而死亡,可能被认为是“最大的、最后的错误”。我们认为一旦死了,就再没有机会修正过去的错误,也没法做什么来“为过去忏悔赎罪”。甚至,连死亡本身,都被视为是“最大的、最后的、终极的惩罚”。或者认为死亡之后,一定会受到“最后的审判”——而等待我们的最终判决,一定不是清白无罪。所以,我们怕“错”、怕“罪”、怕“惩罚”,也怕“死”。即使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也经常受到死亡恐惧/焦虑的影响,觉得自己“来日无多”,可还有太多渴望的东西没有得到——不仅仅是权钱名利,还可能是“开悟、解脱、觉醒”。
我们总是逼迫自己去追逐“成功”,极度害怕“失败”。因为我们被灌输了太多“失败的恶果”,或说“太执着于污名化失败”。
“成王败寇”,是说没有好坏对错,成功者就是王侯,失败者就是人人喊打的贼寇。谁都不想当贼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告诉我们:“如果你失败了,你的对手不但要毁灭你的肉体,还要通过编写修改史书的方式,令你一宿万年”。大家都不愿意在死后被“精神鞭尸”——虽然这种对死后名誉的在意,似乎意味着我们真的相信人不止这一生。“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使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成为了失败者,那么我们这个物种都必然被消灭。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深远的恐惧。
但看一看上面关于钟馗的故事,也许就没那么害怕失败了。
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结。如果说“失败”,钟馗作为人的短暂一生,实在是够失败的。先是武举人不中,又是羞愧难当下一头碰死。
要是想找寻他的错处,也是很多。
但有意思的是,“做人失败”的钟馗,却在“成鬼”后,有了“立志”,发誓要“捉尽天下鬼魅”。
正是这个愿望,让他从鬼成了神仙。
我想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做人失败。人死后如果真的会变成鬼的话,也不是个“悲惨的终结”。鬼发一念,发奋图强,也可以“位列仙班”。
钟馗这样一个人、鬼、神的“集合体”,恰恰告诉我们:修行、发愿、精进,何时都不晚。不要评判、悔恨自己是否曾虚度光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是什么。也不要总是对自己说“现在改变已经太晚了,来不及了”。既然死亡不是终点,一切也都来得及,甚至是刚刚好。能够改变的、能够选择的,恰恰是此时此刻。在发愿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过去充满理解,对未来保持耐心。不要怕错,不要怕失败。
第二,我们有些朋友,特别渴望觉醒开悟。而且,把它当作一劳永逸之事。似乎有了某种殊胜的体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此只需要享受就行了。似乎“开悟”意味着永恒的平安、狂喜、无忧无虑。就好像我们想象中的,人一旦飞升成了神仙,就“完成”了。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可能只是一个梦想。钟馗虽然从鬼变成了神仙,还是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去抓每一只“小鬼”,半点松懈不得。而所谓的“小鬼”,就是我们紧抓不放的“非此不可”的一个个念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开悟易,精进难。悟后起修,才是需要恒心的。
第三,为什么钟馗作为“捉鬼师”第一出场,是在唐玄宗的梦中呢?我想,这是个隐喻象征:说明,“小鬼”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心中。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因为外面的事件烦恼,或是觉得是关系中的对方让我们痛苦。
我们给各种人事物定罪,恨不得把它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我们心中,它们就是“讨厌的、扰我清净的小鬼”。
其实,那个人事物没问题,是我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出了错”。真正要做的,也不是消灭那些“讨厌的家伙”,而是去抓“自己内心的鬼”——是它们在引诱我们虚耗光阴。
执着于外物,无穷无尽的问题。若是反躬自问,就知道该在哪里做功了。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