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气十六诀:古人传承的养生智慧,让你元气充盈
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庄子·知北游》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常感疲惫乏力、注意力涣散,其实这往往是体内"气"的能量不足或运行不畅的表现。道家养生智慧认为,"气"是构成生命和维持健康的基本能量。下面这份传承千年的"养气十六诀",系统涵盖了从情志调节到饮食起居的养气要诀,助你滋养身心、提升能量。
认识精气神:生命的三大根基
在道家哲学中,"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气"是推动身体运转的能量,如呼吸、血液循环的动力;"神"则是精神与意识的主宰。三者相互转化,形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行路径。若精亏、气弱、神涣,人就会陷入亚健康状态。
十六种养气诀窍详解
1. 慎言语以养神气
古人将神称为"君主之官",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西游记》有云:"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多言不仅耗散神气,更可能滋生是非,引起烦恼。道家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言语来涵养神气。
2. 忌狂喜以养心气
《黄帝内经》指出:"喜则气缓"。过度的喜悦会使心气涣散,影响心神安定。养生要求的喜是"心中泛起淡淡喜悦",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3. 乐助人以养胆气
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乐于助人能够壮胆气,一个道德高尚、勤于为他人服务的人,自然胆气过人,活得坦荡。
4. 善制怒以养肝气
"怒伤肝",发怒往往能够置人于死地,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典型案例。正确的制怒方法是保持"中和之气",既不压抑也不放纵怒气。
5. 少忧思以养脾气
"脾主思","忧思伤脾"。化解忧思的良方是使头脑变紊乱为专一,变无序为有序,变忧愁为乐观,变狭隘为宽容,这样才能打开"气结",充养脾气。
6. 食清淡以养胃气
"胃为后天之本",养胃气需坚持"三低"原则:低盐、低糖、低脂肪。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
7. 常咽津以养肾气
道家有"练津生精、练精化气"之法。通过舌抵上颚刺激津液分泌,将津液分三次咽下,意念引导至丹田,可以滋养肾精之气。
8. 深呼吸以养肺气
道家养生要求呼吸做到"深细匀长"。无论采用鼻吸鼻呼、腹式呼吸或其他方法,都要保证呼吸的深度和均匀度,以增强肺功能。
9. 多运动以养骨气
运动时需加上意念,做到形与神合。运动哪个部位,意念就注入到哪个部位,遵循"意为气之帅"、"意到气到"的原则。
10. 广交友以养人气
人是社会性动物,养生不能自我封闭。通过广交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强化人的群体效应,促进身心健康。
11. 好读书以养灵气
灵气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而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脑元体里储存的知识信息越多,激发灵感的能量就越大。
12. 不显露以养元气
自我显摆会导致元气由内向外散失。不显露自己,是养护元气的重要方法。
13. 居中道以养和气
保持和气的关键是要"居中",待人接物不偏不倚,避免极端化。和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14. 意内守以养真气
真气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混化的产物,藏在丹田中。通过意念内守丹田,可以促进先天后天之气的混化,强化生命力。
15. 祛惰性以养志气
惰性是养生的大敌。祛除惰性需要树立坚定的志气,将养生作为长期坚持的过程,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
16. 坦胸襟以养正气
养生的至高境界是培养一身正气,这需要破除私心,树立"大道为公"的世界观,具有包容天地的大胸怀。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