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做“法事”,道教的“斋醮科仪”到底是什么?
长春观的“道场”“法事”闻名遐迩,斋醮科仪几乎是享誉世界的存在。在太清殿或者城隍殿,信众游客们常常可以看到道长们身着华彩的法衣,手持各样法器、乐器,吟唱着“听不懂”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法事”。
我们称为“道场”或者“斋醮科仪”的法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祭祀、祈祷活动,是中国人沿袭了几千年,用来践行仪式感的程式仪轨,是成就华夏“礼仪之邦”的极致隆重的礼仪规制。
斋醮科仪,即是通过祭祀神明或者祖先,来表达庆祝、祈求护佑或者福报。“斋醮科仪”中的“斋”,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教吸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其目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按照它的规模和作用,可以分为:
(一) 内斋 (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内斋属于修行范畴,这里不做赘述。
癸卯清明济度
(二) 外斋 (济度): 包括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现在全真派仍然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他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华夏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礼法,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癸卯文昌会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程。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中国人所需要的仪式感,对应就会有相合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随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道场、法事)有阳事与阴事之分,即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癸卯祭灶
长春观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公共法会,信众们也会因为自己的特别需求在民管委办公室找李道长、韩道长择日预订专场法事,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道教斋醮科仪的形成
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中均有记载。道教斋醮科仪即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些祈祷仪式。中国很多的道教宫观的前身就是国家祭祀用的醮坛。比如长春观早在周朝晚期就已经初具建筑规模,那时候是楚国诸侯奉祀祖先、礼拜天地山川风雷云雨之所,被称为“先农坛”“神祇坛”。
癸卯上元天官赐福法会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釦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场专门的仪轨和供器而且有了专属音乐——郊天乐。
在宫廷内部祭祀“黄老”,用的是中国古代“洁斋”之礼,诵的是“黄老之微言”,配的是中国古乐“郊天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很快被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合,同用“洁斋”之礼,诵“黄老之微言”,配“郊天乐”来祭佛。道教作为唯一的中国本土宗教,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承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祷仪式。
迎喜神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专属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等。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我们在长春观参加法会时用的大表、小表等表文)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官章本》可谓最早的斋醮科仪专业书。
上表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 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阁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寇谦之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道教的斋醮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寇谦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
宣读表文
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蒙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他搜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箓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经师手中的法器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
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箓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邱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普遍流传于民间被中国的老百姓广泛沿用。此阶段出现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仅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群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道教科仪的典范。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