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五个步骤由浅入深,这样学《易经》才能少走弯路!
我常常遇到一些自学《易经》的朋友,他们会问学习《易经》有没有什么诀窍,以及为何读了这么久依然不理解。
实际上,学习《易经》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步骤,把握关键内容,任何人都能学会。
一、用二十四个字学习绘制八卦
要了解《易经》的世界,首要步骤是熟悉八个基本卦象。
基本卦是指八个三爻卦,这些卦象就是我们在八卦图中常见的:乾、坤、震、艮、离、坎、兑和巽。
基本卦的最初象征来自于自然界,八卦各自对应的元素为:乾象征天,坤象征地,震象征雷,艮象征山,离象征火,坎象征水,兑象征泽,巽象征风。
这八个卦的图形必须掌握,这是我们学习《易经》的基础。
古人为了便于记忆,特意创作了一句口诀:仅有短短二十四个字,只需记住这句话,就能轻松画出八卦。
二、一首歌曲能熟记六十四卦
学习《易经》的第二步是了解六十四卦。
《易经》的核心内容是六十四个卦象,需花费一些心思,按照顺序逐一背诵,以便记住这六十四卦的排列。
有人说,这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怎么能认得出来呢?我个人的经验是,每天花十分钟去念,多练习几遍,就会变得容易记住。
毕竟读书和做事一样,都是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
有了口诀,记忆就更加容易。大家可以参考朱熹所作的《周易卦序歌》:
三、如何绘制一个六爻卦
第三步比较复杂,需要绘制《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
《易经》中的卦象是由八个基本卦两两叠加而成的。
在念出某个卦象时,你的脑中需要浮现出八个基本卦的形状,这样才能绘制出一个六爻卦。
例如,我们提到屯卦,就是“水雷屯”,其上卦为“坎”,下卦为“震”。如果你将这两个三爻卦绘制出来,就会形成屯卦。
请大家注意,在解读卦象时,我们是从上到下进行的,例如“水雷屯”;而在绘制卦象时,务必要养成从下到上绘制的习惯,从最底下的那一爻开始。
这样在你后续学习卦爻知识时,才能更好地掌握占卦和解卦的内容。你口中念的是组合的上下,而手中画的是自下而上的形象。
四、《易经》是一种先给出答案的游戏
第四步是深入研究每一个卦,这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理解《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卦辞和爻辞。
如何才能理解这些看似深奥的卦辞和爻辞呢?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易传》的指导。
《易传》由7种10篇组成,包括上下篇的《彖传》、《象传》,《文言传》,上下篇的《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总称为“十翼”。
《彖传》主要解释卦辞;《象传》则是对卦象和爻辞的解读。通常情况下,专门解释卦象的称为《大象传》,而专门解释爻辞的称为《小象传》。
问题在于这些说明过于简洁,有些人阅读后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我的方法是将占卜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因此我研究的方式是“先得到答案,再寻找理由”。
卦辞与爻辞就是答案所在。
它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需要努力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例如,乾卦的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首先,乾卦的六个爻中有四个提到“龙”,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龙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生物,能够在水中、陆地和天空中自由活动。
只有它能够最准确地体现乾卦六个阳爻所展示的无尽生机。此外,初九为何被称为潜龙呢?
六爻可以结合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初爻和二爻代表地,三、四爻代表人,五爻和上爻代表天。
初爻和二爻代表着大地,初爻位于地底,而地面下方隐藏着水,因此称之为潜龙。
再谈谈“勿用”这个词,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呢?“勿用”是《易经》中一个很重要的占卜用语,它的意思是:在这个时候不宜采取行动,因为自身的处境较低,且上方有五个阳爻阻挡。因此,建议你暂时保持冷静,静心修炼自己,为将来做准备。
五、如何判断一个爻的好坏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如何通过卦象来简单判断一个爻的好坏?
这里可以参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是否在适任的情况下?
阳爻在初、三、五的位置被认为是正位;而阴爻在二、四、六的位置则为正位,其他位置则被视为不正位。
是否符合阴阳的变化规律?
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组成了三对相互呼应的关系。如果这两对对应的爻分别是一阴一阳,那么称之为相应;如果两者均为阴或均为阳,则称为不应。
是否居中?
在一个卦象中,第二爻和第五爻位于中心位置。
卦象中的六个爻之间存在许多关系和变化,例如阴阳是否相邻、阴爻是否受刚爻的影响,以及阳爻是否有阴爻的承接等。
这些因素可以作为我们评判一个爻的依据。
初学者可能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不用着急,先从基础知识入手,慢慢就能明白了。
学习《易经》时,要牢记一句话:这一生都不可能学完《易经》。
《易经》的六十四卦涵盖了所有事物的变化,八个基本卦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象征意义,需要充分发挥联想,经过长期的耐心研究才能真正理解。
我曾总结出我学习易经的三点体会,愿与大家分享:不学习就一定不会;学习了并不一定能掌握;一旦掌握了,终生受益。正因为这门学问非常艰深,所以特别值得去钻研。
学习《易经》要同时掌握其哲理与象数,这样人生将变得更加充实和有趣。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