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

20.png


第五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我们要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微信图片_2025-08-22_095224_304.jpg

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中指出: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二、“两个结合” 重要论述
核心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国家的一切活动,应当服从于天下百姓的共同利益,并成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南史·宋纪上》:夫树君宰世,天下为公,德充帝王,乐推攸集。孙中山先生在《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中提到: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陈毅元帅在《湖海诗社开征引》一诗中写到:万古千秋业,天下为公器。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基石和奋斗目标,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指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这是中华民族关于立国安邦必须以百姓为根本、重视天下百姓作用的一种治国观念,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与陈倅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礼记·缁衣》: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荀子·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惟邦本的思想,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源远流长的政道传统。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当政者应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初年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他认为“德”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之一,主张施行“德政”。在孔子看来,当政者只有施行“德政”,百姓才能受“圣德”感召并遵其道而行之,天下自然就归于太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政以德的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国家治理中的道德标准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
“任人唯贤”出自《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是指任用官员要以德才优秀作为标准。《墨子·尚贤》: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华夏自古就有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不论亲疏贵贱,不论资排辈,有能则举之。治国就是治吏,治吏的第一步就是选人用人。千秋基业,干部为要,人才为先。坚持黨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任人唯贤的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组织建设的原则和选材用人的标尺。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中记载: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朱子语类·卷六九·易·坤》:天行甚健,故君子法之以自强不息;地势至顺,故君子体之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或他人。古人认为,大地的形势和特质是宽厚和顺的,它承载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君子取法于“地”,要像大地一样,以博大宽厚的道德容纳万物和他人,包含了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追求。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也是华夏民族效法大地山川状貌和特质树立的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事的理念和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优秀的道德遵循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革故鼎新”源于《周易》的《革卦》与《鼎卦》,后世将其合二为一,表达革除旧事物、创建新事物的意思,与因循守旧相对。最早可追溯至夏商的政权更替,夏禹铸九鼎,鼎也成为王权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袭,都把九鼎奉成传国之宝,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迁到哪里。按照《周易·序卦》的记载,《革卦》在《鼎卦》之前,《井卦》之后。《井》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而所谓革、鼎,根据《周易·序卦》的描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的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守常求变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
“天人合一”出自《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云: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宇宙观截然不同。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恶化。天人合一理念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强调人类应当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心存敬畏,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智慧和发展方向。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指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要讲究信用、谋求和睦。《蔺相如论》:惜乎相如有叱秦之勇,让颇之智,其于讲信修睦,绸缪思患之道未之讲也。《签枢密院事谥节愍王公神道碑》:公曰:奉命三至,专以讲信修睦。《元史·外夷传一·日本》: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讲信修睦、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
“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是指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东周列国志》:公子佗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郑来讲好,不可违之。《晋书·苻坚载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与汪康年书》:远裔种族匪殊,亲仁善邻,宜捐小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作为一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对于有着深厚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是重信义、讲情义的智慧民族,与邻里、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与不同文明多交流、多对话,不仅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之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思想,即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又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贵信重义的道德准则和仁爱友善的优良传统。
三、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文化是一种震颤人心的力量,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核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并且延续发展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伟大文明,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靠的是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骨头里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不屈的实践精神。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核心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强大厚重的文化软实力,更是我们特有的民族优势。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不仅是关系到当下乃至未来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蕴,才能全面深入的弘扬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核心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内容,完整准确地讲述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还要深入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成就,阐释好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核心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当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积极弘扬者,自觉赓续中华文脉,努力凝聚奋进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精神推动力。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