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 | 经史子集的由来?-国学体系分支全汇总
“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固有文化,应该知道一个大概,才可以免掉“数典忘祖”的讥诮,这是一;尤其是因为过去的历史,对于眼前的生活有密切的关联,不懂过去就不能理解现在,这是二。但初步研究国学,不能做局部的精深研究,而应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
在学习过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之后(不了解的可以参看上一篇文章,文末有链接),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学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是读读市面上的古书,能够引经据典的解释自己的想法就是学好了国学?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授张贯曾说:“书不读秦汉以下”,我们不考虑说此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浮夸或傲慢,但是从我了解了国学的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包含的东西之后,觉得这句话也不是全无道理。
另外,写着写着发现这篇内容有点多了😅,重点讲解后部的古籍研究,可以先收藏,有时间慢慢读。
本文您将收获:
国学的定义是什么?
后人通过什么手段来研究国学?
古籍分类经史子集的由来,都包含哪些内容?
一、国学概念及研究国学的偏见
想要了解国学,首先要从国学的定义开始。国学,这个名词始于清末,是为了便于区分欧美学术输入之前的学问所创造出来的名词,国故也是同一个意思。包括哲学思想、社会研究、国家政治、民生等方方面面。而另一个概念-国粹,就是国学中的精华。换个说法,国学就是研究从炎黄子孙诞生到清朝末期的人、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
国学包括的范围之广,绝不是读几本书籍所能够代表的。那么我们读古籍代表什么呢?这里面又包含两个概念:研究国学与国文。研究国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包含各个学科,后面我们会讲到。我们大多数人在做的事情只是研究国文,是研究阅读及写作本国文字的技巧。当然,作为一个初学者,从国文开始学习是见效最快,最轻松的方法,也是本文重点介绍的方向。了解其中思想,并应用与现实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的,但纠结于能够写出国文,就实在没有必要了。王国维有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针对读国文,后面会重点讲到书籍的分类方法,方便我们了解国学的各个方面。
二、研究国学的起点-古物(考古)
对于研究古物,不得不提考古学,考古学研究的就是古代的物品,毫无疑问属于国学的第一学科。考古学也分为两类:无文字的古物;有文字的古物。
对于无文字的古物主要考察的是夏商周之前出图的文物。按时期大致分为:
前周口店时期(前旧石器时代);
后旧石器时代:包括河套文化、后期周口店文化;
新石器时代:齐家期(公元前3500~公元前3200年)、仰韶期(公元前3200~公元前2900年)、马厂期(公元前2900~公元前2600年)、辛店期(公元前2600~公元前2300年)、寺洼期(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沙井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
及之后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殷墟文化。
夏王朝出现的国学研究则是有文字可供研究,属于有文字的古物,包括:
金石之学:研究古物上的文字;
甲骨之学:研究甲骨文;
伴随着考古学的另一学科是考证学,我们除了挖掘古物,之后还要“去伪存真”的对古物进行考证。考证学同时也应用于对书籍的研究,我们在下小结-研究古籍中介绍。
三、研究国学的起点-古籍(时代特点、研究方向、书籍分类)
研究古籍是一个更庞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更多的学科。在学习怎么研究古籍之前,我们先看看各个时代做学问的特色,也代表了对应时代书籍的特点。
1、各时代做学问的特点:
周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经典开始产生。
汉代:独尊儒术,诸子衰落。儒经成唯一学术。从此再无新“经”,除解经外在无学问。此时的解经重字句解释。
宋明时代:继续解经,从修身养性的角度解读。
清朝:依旧解经,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解读。出现以顾亭林为代表的考证学,同时,因为国家内忧外患,出现公羊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文人主张维新,以章炳麟为主的文人主张革命。
看到为什么有人说:“书不读秦汉以下”了吧?尽管不全对,但也有些道理。
2、研究古籍的第二个问题是研究方向(义理、考据、词章):
曾国藩将读书做学问分为三个方向,也是三大学术门派的来源:
① 首先是义理。这是曾国藩最看重的一门学问,大体是因为曾国藩从政的原因,注重经典的解读,尤其是秦汉的儒家经典。义理学派开创于宋明时期,因此也叫宋明道学,主要特点是假借经典,来阐述个人思想,例如程朱理学-借经典阐述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接经典阐述心及理。
② 其次是考据(考证)。这于考古中的考证学一样,考古是论证古语,此处论证古籍。此研究方向诞生于汉朝,因此也被称为汉学。这是一个复杂的学科,讲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要学科包括:小学(阅读古籍的基础,要明白古文的含义)、校雠【chou】学。
我把这些庞杂的学科整理成如下思维导图,如果不想费脑的看这些文字可以直接看导图:
小学又细分,除前面研究古物提到的金石之学、甲骨之学;还包括:
音韵学(研究字母、韵部、古音之推定);
研究造字的学问(六书-造字的六种方式:刘歆、班固分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分为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研究字形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也称籀【zhou】文或大篆【zhuan】到小篆-官方写法、隶【li】书-民间写法、楷书、行书、草书);
研究字义的演变(转注-一意多字、假借-通假字);
训诂学-以今文解释古文;以雅言(官方)解释方言;以俗语解释文言,包括:文法学、方言学;
校雠【chou】学又是什么呢?“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可以细分为: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与我们现代的图书管理学类似。
校勘学,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辑佚-收集散落于各种引用书籍中的经句;辨伪-辨别冒充圣贤所做书籍。校勘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发展到清代的朴学,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齐召南、阮元、王引之,另有章句之学,章-对经典进行分章,文字意义完结为一章;句-研究句中停顿。
目录学,主要成就包括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清官方编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版本学,由于古籍流传年代久远,解经的方式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考校不同版本的优劣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③ 最后是词章,包括:诗、古文、赋、词曲、骈文;被忽视了小说与戏曲。此学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人。
国学的三类学派相互攻击,都认为其他学派的体系或庞杂不成体系,或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3、研究古籍的第三个问题:书籍分类
这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解决了读者读的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依旧先使用一张思维导图。
① 刘歆、班固在《七略》、《汉书.艺文志》中使用六分法,其中包括:
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目,可见将儒家学术单列一类,而且排一位,足见对儒家的重视;
诸子: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以上九家称九流) 、小说家等目;
兵家:讲述全魔、形式、阴阳、技巧等类目;
诗赋:即使字面意思诗词、歌赋;
术数: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目;
方技: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目
② 荀勖【xu】以《七略》为基础,将书籍分为四类:
经:合并了上一分类方法中的六艺一部分与诸子;
史:合入六艺一部分及兵家、术数、方技;
子: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应用技术等科;
集:上一分类的诗赋扩充古文、骈文、词曲、小说、戏曲等
③ 现代图书分类:
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图书分类是将经、史、子、集进行细分的结果。④ 其他类包括:类书和丛书。
类书:辅助阅读使用的工具书,最有名的两本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丛书:同一类书籍的合订出版,例如:《百川学海》、《道藏》
现在我们明白了国学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术,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明白了经、史、子、集的由来,赶紧回去看看你读的“经”都是在哪类?本来计划直接聊聊国学怎么学习,由于内容太多了,我们把学习国学放在下篇文章。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