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学理论和应用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本体是什么?这个世界和我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思考的问题。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 是世界的本源,“道” 又是天地之间的运行法则。这个运行法则就是天道,人在天地间,遵循天道即吉,逆之则凶。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是一门大学问,堪舆学是这门大学问下面的一个分支,堪舆源于天道,并服从于天道。
天地不语。世人从何知道天地运行的法则?《周髀算经》云:“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只有智者、圣者才能了解天地运行法则。生在华夏何其有幸!古代圣贤围绕这个问题创造了许多学问:《易经》告诉我们怎样去了解天道;《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生命活动如何顺应天道,持盈保泰,方可度百岁乃去;先贤创造的堪舆学告诉我们如何在天地之间获得最佳生息之所。
与仰观深邃无垠天空的星占术不同,堪舆学专门俯察江河竞流、群山起伏的大地,精心选择人类生死两大归宿的场所 —— 即活人的住宅基地与亡者的坟墓葬地,并以宅坟周围的不同风向、水流判断住家或葬者一家的吉凶祸福。
堪舆为体,风水为用。堪舆是学,风水是术。学指导术的发展,术可以证学之真伪。
托名为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曾给风水下过这样的定义:“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当代堪舆家夏荆山极力推崇佛学和堪舆学。他认为,人世间有两大法宝,出世间法就是 “无上甚深微妙大法的真正佛法”;世间法就是 “风水学”。此生能有大吉缘,学到两大法宝,定是大德大福人。他认为:“风水确实是门真实深奥、灵验如神的学术,这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精髓之精,是救国救人、改造命运、造福人类的民族文化之国粹。”
风水观念来源于古人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的哲学思想。人为天地所生,依附于天地自然而存在。风水对山水的崇敬,来自于山水的生态意义。中国的山水,极富灵性,“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独具魅力;在人的生命结束之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河”(陶渊明)。中国文化对自然、山水的态度是顺应的、是崇尚的。孔子于《易・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风水观念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起源和发展的。“藏风聚气”“背山面水”“山环水抱”,是风水的基本原则;对大的环境来说,又有 “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贵,山破人悲……” 以及 “水深民多富,水浅民多贫,水聚民多稠,水散民多离” 的风水观念。堪舆是中国先贤对天地的认知系统,古人还据此创造出一套与天地的对话系统,目的是寻求天地对人的庇护,以求富贵吉祥、子孙繁衍。生活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信与不信风水,不过,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古人创造的美好而舒适的风水环境中而不察;还有,风水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风水文化将与中国文化共始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堪舆学的背后,深藏着中国人代代传承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关乎我们的祖先如何看待自身、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在天地中自处的基本理念,承载着包括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建筑、民间信仰等在内的诸多古老的学问,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 “活化石”。只有对自己民族文明有相当了解之后,把堪舆文化放在中国文化庞大体系中去体悟,才能真正理解它。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堪舆学属于中国哲学范畴,西方科学无法进行证实,站在西方自然科学角度审视、评判风水,则会认为是 “迷信”。如 1980 年 8 月版《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以后再版的《辞海》则删去这个说法。
对堪舆学和风水术,不可以一言否定。了解愈深,愈处处心存敬畏。当然,我们坚信,传统的堪舆学理念,不完全适用于现代人的居住环境,堪舆学需要与时俱进。
能将堪舆学应用于实践中的人叫做风水师。风水师运用风水术调动天地能量去帮助人,可以部分改变 “福主” 的因果;反之,亦可以调动天地能量去坑害人。风水师的修为越高,甚至能够掌握一定风水秘法,他调动的能量就越大。
风水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风水师和中医一样,需要很高的职业道德和修为。明人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医者要有天心、道心、仁心、德心、父母之心、神仙之才、佛祖之心。” 风水师亦如是!
古人学风水,许多人只限于为家族服务,因为 “盗天地而无殃”—— 运用风水术盗取天地能量壮大家族,上天并不责备。自古至今,从业风水师,则要有师承,经过特殊训练,且严格遵循行业规矩和禁忌。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