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秘诀:如何炼妄心返正心,入静合真?
静心后,我们会感觉到呼吸变得平稳,全身舒适,口中经常会有甘甜的感觉,这些都是进入静心状态后的良好效果。
入静的时间因人而异,但初学者最好控制在一小时左右,时间过短可能难以达到效果。
除了保持身体和内心的宁静,选择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进行修炼同样至关重要。宁静的环境更能帮助人们内心达到平静的状态。
然而,环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只要修炼者心态平和、思路清晰,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静心练功。
道教修炼中有多种入静的方法,例如调息、观想和念咒等。虽然这些方法各具特色,但它们的核心目的都是帮助修炼者达到静止的状态。
调息法是通过调整呼吸来平复心灵;观想法则是让修炼者想象一些宁静的场景,比如山水和明月,以帮助静心;念咒法是通过诵念咒语来集中注意力,达到内心的平静。
在丹道修炼中,入静是首要且极其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入静,修炼者才能逐步领悟到道的真谛,迈向与道合真的境界。因此,我们应时刻铭记“静”的重要性,在修炼的过程中持续追求更高的境界。
道教修炼有多种进入静默状态的方法,以下介绍几种方法,希望能向同行请教。
一、守丹田静心法
丹田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丹田位于两眉之间,也称为祖窍;中丹田则是黄庭;下丹田位于肚脐中间(道教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下丹田在脐下三寸的位置)。
守丹田静心法是道教修炼中的一种常见方法。由于道教的丹法传授各异,修炼时的守法也有所不同。有的以守祖窍入静,有的以守黄庭入静,还有的以守脐中入静。相比之下,唯有守中丹田的方法既有益处,又无害处。
守护上丹田和下丹田各有其优缺点。守住上丹田能帮助集中意念,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灵活掌握,容易导致头昏脑胀和虚火上升。而守护下丹田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呼吸归于根源,气息自然流通,但初学者有时难以实现自然呼吸,可能会感到胸闷等不适。相对而言,守住中丹田是最理想的状态,此时心境平和,便不会有上下丹田的困扰。
中丹田的入静方法:以前道观的修炼者在打坐时都会使用蒲团,但如今蒲团较为稀少,一般可以选择在床上或椅子上静坐。静坐之前,可以随意活动一下,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在静坐时,双腿自然交叠,左脚向内,右脚向外。双手自然合拢,端坐专注内视,双眼微闭,留一丝光亮,舌尖轻贴上颚,牙齿轻合。用心守黄庭,似有意又似无意,思绪绵延不断。如果杂念浮现,我便用心神将其息灭,挺起眉毛,坚定意志修炼安静,自然能断绝妄念,进入修行状态。
二、默字入静法
昔日有修道者为了清除杂念,常常默念一些有助于修炼和静心的字句。通过这种念诀与呼吸的结合,可以使分散的意识重新集中,通常以默念为主要方法。
例如,静坐之后,可以在脑海中默念一个“静”字或“清静”等字句。想象的字句由修炼者自已决定,通常应限制在九个字以内。
此外,有些人在入静前会念诵经典,可以先焚香以营造氛围,建议以静坐默念为主,念诵的次数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行决定,以达到入静的效果。
三、默运入静法
默运,也就是运气。身体朝南,两腿平放在床上,两手自然地搭在膝盖上,眼睛微闭,视线直视脚尖。运用逆呼吸法进行运气: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吸气和呼气都要细长。
请先将气机从脚心引导至会阴,再到尾骶和夹脊,最后升至玉枕。接着,从玉枕经由泥丸到达明堂,再到黄庭,最终抵达下丹田。如此循环运气三次,之后轻柔地保持真息,意念集中在丹田,进入修炼状态。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