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篇:你理解“易经、天球、星宿、黄道吉日”这些词的含义吗?
带娃的朋友都清楚小孩子总是充满好奇,经常问各种各样的刁钻问题。最近无意接触到了一些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发现很有意思,尤其是可以给小孩子解释很多生活中的东西,比如一年为什么是12个月,一天为什么要定为24个小时,一个圆周为什么是360度,等等。而且,从古代天文学还可以理解生活中比如“黄道吉日”、“十二星座”、“二十八星宿”等等。而且,从古代天文学还可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窥视一二。具体内容搜集整理如下:
首先,要理解古代天文学,需要有一个天球的概念。古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太阳、月亮等都是围着地球来旋转。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因此,如果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太阳就可以视作是在一个球体上在运动,这个球体就被称为天球。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现代天文学和古代这种天球假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的对应细节这里就不过多介绍,本文主要在更宏观层面去理解古代天文学的一些思想,以适应绝大多数零基础的读者。
有了天球的概念后,那么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就被称为黄道。这个词也很好理解,因为太阳给人感觉是黄色的,所以名为“黄”,“道”自然指的就是太阳运行的轨道。我们知道,在一年当中,当人们在同一时刻去观察太阳时,太阳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太阳的位置与季节天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所谓“黄道吉日”应该最早是人们根据太阳位置总结出来的适合农耕等活动的事宜时间。
说完了有太阳的白天,再说说太阳落山后的晚上。在浩瀚的星空中,古人在不同位置处观测到了不同的恒星系统,这些恒星系统一共二十八个,被命名为二十八星宿。古人将“二十八星宿”理解为天上不同神仙居住的场所,因此,用“宿”这个字来表示神仙留宿的地方。二十八星宿有时也称二十八天宫。
这“二十八星宿”在天球中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有的离得远,有得离得近。古人进一步将天球进行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划分,每个区域包含七个星宿。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划分称之为四象。这四象还分别被命名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除了上述四象的分化方法,还有另有常见的十二等分法,称之为十二星次,十二星次虽然与西方的十二星座并不是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差不多。十二星次中每一星次对应的天空的不同方位,太阳出现在不同方位时又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因此十二星次又与二十四节气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刚才提到的“四象”,可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易经》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这里的两仪,指阴与阳,笔者猜测可能是从天与地、男与女等关系中抽象而来。因此,这句话里的四象也不能直接与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象化等号。“两仪生四象”里的四象可能是从更广泛的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关系中抽象凝练而来,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事件万事万物之本因皆由太阳在天球中的运动所引起,“易有太极”这句话可能也是对这一认识的哲学凝练。“易”有改变、运动之意,《易经》中“易”的含义可能体现的正是太阳运动之道这一含义。
有了上述整体认识后,再说一些其他细枝末节的东西。很多场合下,我们都能听到“浑天仪”这个名字,只知道它是古代一种高端的天文测量仪器。浑天仪事实上是“浑仪”和“浑象”两部分的统称。浑天仪其实就是人们按照上述天球理论,做成的一种观测与演示仪器。“浑仪”用于观测天体运动,“浑象”用于演示天象结果。简单点说,前者用于接受输入,后者用于输出结果。当然,这种仪器在古代属于绝对的尖端设备,不是一般人能玩明白的。
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被称为黄道,那么月亮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就被称为白道。这可能是因为月亮看上去是白色的缘故。正所谓“日行黄道,月行白道”。
上面我们还发现十二以及十二的倍数经常被认为拿来赋予各种含义,比如十二星次、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等。在英文中还专门有“dozen”这个单词来描述十二。这大概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月亮绕地球一周大概是30天,因此定30天左右为1月,而一年又大概是十二个月。因此,人们将“十二”看成非常特殊的一个数字。大概古人正是借鉴此,又将一天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个时辰。
最后,人们发现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一个周期大概是365天,在古人的理解中也就是太阳绕地球转了一周。因此,最初人们把转一圈就设为365度,一天为一度。《梦溪笔谈》中就写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一度。)”后来人们发现可能取360度更加方便,因为360度可以被很多整数整除,因此便于进行等分。故而,后来人们确定一个圆周为360度。这里,因为圆周率的原因,360度又可以与p联系起来,具体就不再赘述。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