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共频,静定生慧——道家养生中的宇宙节律与生命智慧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然古之修道者,独能于万象纷纭中守其本真,在瞬息万变处见其常道,此中智慧,尤足为今人镜鉴。
道家之学,肇始《道德经》,以“道”为生化万物之枢机。历代修真之士常怀警醒:若只耽于术法之妙,便是舍本逐末。须知吾辈所求,终在探寻那生化万物之“道”,回归明心见性之正途。昔张道陵祖师开宗立教,特奉《道德经》为不刊之典,正是欲令后人循此天阶,悟入天地玄机。此“道”,实为东方智慧之渊薮,唯有深契此心要,方能涵养身心,渐臻“身能御物,心可转境”之化境。
世人常谓僧道占卜如神,殊不知其妙不只在术数之精,而更注重在修持者内心所达之澄明境界。当人静定至一定程度,自能感通天地间流转之“炁”。此“炁”乃天地频率之化身,宇宙律动之显象。古之圣人仰观俯察,以竹管定音之法,创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六律六吕),其声律体系与天地节律相合,遂演化出六十甲子纳音体系。“纳音”者,乃是以音律配属干支时序,以音声频率对应天地能量之波动。音即是频率之具象,此体系实为一部煌煌天书,载录天地能量场之周期嬗变与人体生命节律之幽微关联。
是故打坐修行,以“静”为入门要钥。静则频率安和,频率和则气机平。恰似寒潭秋月,唯其澄澈如鉴,方能洞照万象;若浊浪翻涌,则难窥天地精微。此乃修行必由“静”入道之真义。此理推而广之,便知古之修道者多择清静山川,实为觅得频率纯净之所,使身心校准事半功倍。
修行更须明时机之妙,达进退之宜。打坐时敛神收心,其深意在于使人专精凝神,体认当下“契机”之流转。特别于子、午、卯、酉四时,乃天地气机转换之枢机:子时(23-1时)阴尽阳生,一阳来复;午时(11-13时)阳盛转阴,一阴始萌;卯时(5-7时)阴阳平衡而阳气渐升;酉时(17-19时)阴阳平衡而阴气渐长。于此四时打坐,恰似在天地门户开阖之际感知气息流转,最易得窥气机变化之奥妙。推及四时,冬至、夏至乃阴阳转换之极,春分、秋分为阴阳平衡之机。自寒暑交替至晨昏更迭,天地间蕴藏着层层相应的韵律变化,真修行者,自当顺应这些天律以调摄身心。
修炼之要,在于“定位守中”。犹如夜观星象:群星运行似杂乱无章,然以北极定位,则见北斗循轨,二十八宿各安其位。人身亦是一小乾坤,若能于方寸之间立定“天枢”,则虽处红尘万丈,亦能保持灵台清明。此份"中正平和",正是人体能量场与天地能量场相感相应的根本。
此即“身能御物,心可转境”之真谛。非是要违逆天道,而是通过极致的静定,先明察天地频率影响人身之玄妙,进而调整自身状态,达至与天地同频共振之妙境。恰似棋逢对手,必先洞察其势,方能从容应对。若于天地能量之潜移默化尚且不觉,所谓修养身心终是空中楼阁。
今人处纷扰尘世,若能每日静坐片刻,特别于子午卯酉四时,用心体会气机之流转,静观四时八节频率之变迁,便是在践行古圣相传的养生真谛。假以时日,自能在喧嚣中得静谧,于无常处见恒常。如此,方可谓初窥道门养生之堂奥,渐入天人相感之玄门。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