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的解释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是用来描述自然界万物运行和变化的一个词汇。它可以被理解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轨迹或场所。

"道即是自然,自然即是道。自然一词,包含了自我和自身的含义。然则,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如日月不需要人点燃就能自行发光,星辰不需要人排列就能自然有序,禽兽不需要人创造就能自然诞生,风不需要人扇动就能自发运动,水不需要人推动就能自然流动,草木不需要人种植就能自然生长,它们不需要呼吸却自然呼吸,不需要心跳却自然跳动。这些现象无法穷尽,但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一词最早由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生生万物,包括天地、仙佛、圣贤,皆由"道"而生。它融合了阴阳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无穷奥妙,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终极的真理。

在《清静经》中,老子说道:“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段文字表明了"道"的特性。

“大道无形"指的是"大道"超越了有形的界限,是鸿蒙未分的元气,无法以有形有质的方式加以描述。

“生育天地"表示"道"具有生生化化的力量,孕育了天地万物。"生"指生化,"育"指滋养,"天"代表阳气,"地"代表阴气。

“大道无情"指的是"道"本身无情无欲,是先天的本体;而"情"属于后天的表现,具有行动和作为。通过无情化大爱,可以体现无为而治的道理。

“运行日月"表示"道"如旋转运行的机制,"行"代表周而复始的循环,"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太阳属于离卦,带来了寒暑的变化;月亮属于坎卦,有盈亏的周期。在人们视为圣洁的日子和月份,它们照耀着金庭(指人类社会)。

“大道无名”:“名”是名目。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泛指一切事物。


☯    道学    ☯

《道学通论》一书是胡孚琛先生所著,首次确立了道学的学术地位。道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初是指老子创建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了哲学领域的道家思想、宗教领域的道教信仰,以及人体生命科学范畴的内丹学。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凡是对学术或文化进行严肃分类或记载的著作,都会将儒学和道学并列。例如,《宋史》中设有“道学传”。胡孚琛的《道学通论》不仅正式确立了道学的学术地位,还探讨了道家思想、道教信仰和内丹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道家先秦诸子影响力最大的两家之一。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经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源远流长。从黄帝时期到先知大德,人们通过河图、洛书等方式体悟出道学思维,并将其融入民族的意识和思维之中。道学是中华民族本土众多文化的核心,涌现了许多借鉴道学思想的学说,它们是以符合华夏民族意识接受的思维形式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道是一种对自然万物客观认知的方式,也是对万物智慧的凝聚。道包含了对天地之间正确认知的观点,分辨事物的正误、好坏、美丑。各种学说观点都可以归纳为一个符号,那就是“道”。

道的渊源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利用智慧创造图形的时期。伏羲立道的象形学说就是一个古老的例子。根据传说,伏羲是华夏人群智慧的代表,被描绘为人头蛇身的形象。而道字中的“首”是指伏羲的头部,旁边的辶字则代表伏羲的躯干。这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类智慧,将伏羲与“道”联系在一起。

“道”这个词在很多新兴的学说中被借用,并赋予了神秘和万能的意义。经过修饰后,使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道”的真正含义。实际上,“道”就是智慧本身。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阐述世界的起源、本质、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它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释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释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    道家    ☯

春秋时期,老子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道家理论,这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它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道家哲学思想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它通过儒学和中国化后的佛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大道无为,强调道法自然。他们提出了诸如道生法、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和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是"诸子百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哲学流派,在中华各个文化领域存在,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并吸取道家思想的积极思维方式。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被视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它是国民思想的核心,具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深远影响。”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并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神仙方术,逐渐演化而成。

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在春秋时期,老子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无为而治的道德理论。这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成为治国治家的至宝。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人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们强调“无为、朴素、随机应变、顺应物变”等观念。

道家思想尤为重要的是,并不局限于经典著作。道家思想的形成主要通过总结、发展和著作来实现。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长时间的人们积累,这再次彰显了道家思想的生命力。道家的代表人物既能在世界上建立功勋,也能在功成之后选择离开尘世。在历史长河中,每当遇到灾难时,道家人物以他们高尚的道德气质挑战灾难的根源,除邪扶正,扭转乱局。正因如此,诞生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    道教     ☯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在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观念中,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并继承了自战国时期以来的神仙方术的发展。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道教组织,其中著名的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了道教的教团组织,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道教是多神崇拜的宗教,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的信仰赋予人格化的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范围内约有三万余名居住在观内的道士。宫观是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全国登记开放的宫观约有两千多座。

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崇拜多神的宗教,源于方仙道。它的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达到道的境地、以及施行济世救人。道教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现代世界积极发展。

尽管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经是诸子百家之一,但道教将道家思想中的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出现了道教的教团,其中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将老子尊奉为太上老君。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即太上老君,被尊为唐朝的先祖。唐代更尊奉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与儒学和佛教一起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一种理论学说和寻求实践方法以成仙的宗教。

现代学术界所称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继承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并以“道”作为最高信仰。道教主要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修炼境界的经典主要是老子的《道德经》等,而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中国宗教。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可以大致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修炼,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以及通过道教科仪和仪式的功德成仙。后来的神仙大多是通过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的方式以及道术修练者。

道教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共同呼吸、共同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密切相连。道教的教祖老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础建立了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哲学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形成了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道教徒所传承和发扬。

道教是一个典型的多神教,其中神系众多且纷繁复杂。道教中有四大主要的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和神魔小说神系(通常不被视为正统道教)。在道教中,“道”是无形无象的,却孕育了天地万物。

在道教中,有时人们会将“神”和“仙”两个词合并使用或混淆。正统道教所供奉的神被称为“尊神”,而民间信仰中的神被称为“俗神”。虚构于神魔小说中的神仙一般不被认为是道教供奉的对象。


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元始天尊被视为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他代表着宇宙初始的无限潜力和无形无相的存在。元始天尊被认为是创造宇宙和造化天地的神明,同时也是龙汉祖劫玉清教主。

灵宝天尊象征着“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它代表着宇宙最初的分化和有序形成的阶段。灵宝天尊被认为是度化万物和引导宇宙运行的神灵,同时也是赤明中劫上清教主。

道德天尊象征着“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它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和生生不息。道德天尊被视为教化世人、引导众生修行的神明。在一些文献中,道德天尊也被称为“太上老君”,而圣人老子则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太乙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简称太乙天尊或救苦天尊,是道教的尊神之一。他也被称为青玄大帝、青华大帝、寻声救苦天尊等。他的诞辰日期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

根据道教经典记载,太乙救苦天尊位于“东方青华长乐世界”的妙严宫(也有文献将其写作“岩”),他有能力引渡受苦亡魂往生。对于行善积德、通达道理、修行有成的人,太乙救苦天尊也能以九狮为仙驭,散发祥光和宝物,接引他们升天成仙。

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玉清真王一同作为玉皇上帝的左右侍者。在经典中,太乙救苦天尊被称为“玉清应化身”,意味着他是玉清元始天尊通过九阳之精秘密转化而成的应化身。

太乙救苦天尊在道教中扮演着救助众生和引导修行的重要角色,是广受信徒崇敬和祈求庇佑的尊神之一。

医药之神

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

十大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

   

☯    道医    ☯

道医的概念源自于代表作品《黄帝内经》,它被认为是道医学派系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献。

道医学派系以“道”作为基本理论,并以形神兼治为手段来进行医学实践和发展。《黄帝内经》及其他道家经典被视为其基本理论依据,同时借鉴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学也是依据《黄帝内经》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辨证施治的手段。这些文献为中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对身体的观察、诊断方法、疾病分类和治疗原则等。

道医学派系通过运用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平衡、和谐和整体观念,致力于维护人体的自然平衡状态,并通过调整身体的形体和精神来治疗疾病。这种医学流派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医与道教的关系是密切的。道医在日常生活中是道家(道教)上至道家学者,下至宫观大德道士的经验积累。道医借用了道家(道教)的文化,并结合传统中医的文化,采用一系列独特的医术和方法,形成了一个由宫观大德道士和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道医流派。

道医古称为"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要成为大医,必须熟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经方。同时还需要精通阴阳禄命、各家相法的奥妙,以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等术数。此外,还需广泛涉猎群书,包括五经、三史、《内经》、《庄子》、《老子》等,以及五行休王、七耀天文等领域的探索。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并深入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大医。

道医的修行不仅包括对医学经典和医术的精通,还要涉猎哲学、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知识。这样的综合学习和修行才能使道医在医学道路上得到全面的发展,达到高尚的境界。

中医和道医在治疗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使用天然药材:中医和道医都依赖于天然药材,将草药、植物、动物的各种部分用于制剂或汤剂,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使用针灸:针灸是中医和道医常用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和恢复平衡。

不同点:

养生康复方式:道医注重运用内丹功、辟谷等气功修炼方式,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和气机来促进康复和健康。这些养生方法在道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传统中医的养生观念有所不同。

神秘方式:道医在治疗中还使用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如画符、占卜、求签、咒语等。这些方式在道医学中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能量和灵性作用,被用于治疗和调整身体的能量场。

这些特点使得道医学在治疗方式上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一定的神秘性。相比之下,中医更加注重草药和针灸的运用,而在治疗方式上相对较为实际和常见。

代表人物

古: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葛洪、陶弘景等

☯    道教五大经    ☯

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黄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此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经典。

学之道

返璞归真 弘扬传统文化
道法自然 传播国学经典

微信图片_20230525143633.jpg

添加老师微信  成就美好生活

https://www.wtoipo.com/


1704420907925882.pn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50390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学之道工作室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