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王弼的易学与老子学
王弼的易学与老子学
各位师友,大家好!本讲将聚焦王弼的易学与老子学。王弼是魏晋玄学“正始名士”的核心代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尽管仅活了23岁,却完成了《周易注》《老子注》两部经典著作,为玄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王弼其人及学术传承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其学术传承与东汉至曹魏的家族、地域学术传统深度绑定:
1.家族谱系:王弼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嗣孙(非亲孙)。王粲追随曹操时病逝,两子因罪被诛而绝嗣,其同族兄长王凯之子王业过继给王粲,王业生子王弘与王弼,故王弼为其嗣孙。此外,刘表曾将女儿嫁给王凯,王弼实为刘表的外曾孙,这使其学术与“荆州学术传统”紧密关联。
2.荆州学术传统:刘表在荆州时,命宋衷等学者编撰五经章句,形成“荆州后定”之学——核心是突破汉儒章句训诂的束缚,注重义理创新,反对守旧之习。王弼的学问部分源自宋衷弟子王肃,继承了荆州学派“扫象数、重义理”的特质。
3.学术突破:王弼注解《周易》时,虽借鉴汉儒费直的“费氏易”(以传解经,不重章句),却突破其框架,以老子玄学思想诠释《周易》,彻底摆脱汉儒“象数易学”的束缚,开创了“玄学易”的新范式。
二、易学三系:汉至魏晋的易学谱系
自汉代起,易学大致可分为三大谱系,王弼的“玄学易”是第三谱系的核心代表:
(一)术数系(以管辂为代表)
“术数系”以阴阳家的占卜之术为核心,通过“布筮之术”(如推演灾异、预测吉凶)决断疑惑,本质是“经外别传”。其核心特征是“善易者不言易”——不重《周易》经文的章句训诂与义理解读,仅以感应之机(心灵直觉与敏锐感知)实现“数足数成”(通过定数、命数预判事物),是后世占卜算卦的思想源头。
(二)象数系(汉儒易学主流)
汉儒象数系以阴阳灾异理论为根本,核心方法是“爻象互体”——从卦的第二爻至第五爻,在内外卦基础上再衍生出新的卦象(即“互体”),以此增加卦象的演绎维度,附会《周易》原文含义。
例如:
中孚卦(内兑外巽),第三爻至第五爻可衍生出艮卦(“互艮”);
蒙卦(内坎外艮),第二爻至第四爻衍生震卦、第三爻至第五爻衍生坤卦(“二四互震,三五互坤”)。
这种解读方式虽涉及经文,却仍属“经外别传”,是汉唐易学的主流形态。
(三)义理系(以传解经,重文本义理)
义理系以“以传解经”为核心,注重挖掘《周易》文本的深层义理,又分为两派:
1.玄学易(以王弼为代表):以老子玄学思想诠释《周易》,扫象数、重本体,开创义理易学的新路径;
2.理学易(宋明儒学主流):以儒家义理为核心,细分为程朱“道学易”、陆王“心学易”、王夫之“器学易”等。
清代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将易学总结为“两派六宗”(象数派含谶纬宗、图书宗、造化宗;义理派含老庄宗、儒学宗、史学宗),其中象数派已涵盖汉代术数系内容,而王弼的玄学易被归为“老庄宗”,成为义理系的重要分支。
三、王弼的易学:核心观念与思想特质
王弼易学的核心是“明彖”与“明象”,由此衍生出本体论与方法论,彻底革新了汉儒易学的传统。
(一)两大核心观念:明彖与明象
1.明彖:“彖”即彖辞,是统论一卦整体属性与含义的文字(相传为孔子所作,属“十翼”之一)。王弼通过“明彖”提出“一与多”“体与用”的本体论命题:
“一”指本体(老子所言“无”),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根本;
“多”指现象界(老子所言“有”),是本体的发用;
核心逻辑是“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本体“无”是现象“有”的根源,由“一”可成就“多”,且以老子“自然无为”为思想依据。
2.明象:“象”即卦象(含大象、小象),是卦的象征意义(如乾卦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弼通过“明象”提出“立象尽意”的方法论,构建“言—象—意”三层关系:
“言”(语言概念):描述卦象的工具,生于象;
“象”(卦体象征):承载卦义的中介,连接言与意;
“意”(卦的本义):卦象背后的核心义理,是最终追求。
其核心主张是“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语言与卦象仅是工具,若能领悟卦的本义,便可超越工具本身,实现从具体思辨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二)言意之辩:魏晋玄学的核心议题
王弼的“言—象—意”理论,引发了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言能尽意(以欧阳健为代表):认为通过语言、逻辑可充分表达《周易》与天道的本义,属“言义境”;
2.言不尽意(以荀粲为代表):认为语言无法穷尽天道与人生的深层意义,属“超言境”;
3.尽而不尽(王弼主张):认为“尽”的是“与名言相应之意”(可通过语言表达的表层义),“不尽”的是“与名言不相应之意”(超越语言的深层本体)。
王弼追求的是“超言意境”——超越语言与逻辑,直达本体“无”的境界,这与老庄思想高度契合。
(三)王弼易学的七大核心论点
王弼以老子玄学诠释《周易》,其观点与儒家义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可梳理为七点:
1.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王弼虽认可乾卦“刚健不息”之德,却未能彰显“天道生化万物”的本质——在其天道观中,天道无法下贯为个体性,与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主张相悖。
2.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王弼将“天地之心”解释为老子所言“至无”的本体,认为“复”是“复归于无”,泯灭了《周易》“天地以生物为心”的生生不息之义(儒家主张“天道生生”,道家主张“无”,二者根本不同)。
3.大衍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认为“五十”是本体“无”(非数,故不用),“四十九”是现象“有”(数之极致),通过“四十九”显现“无”的本体,印证“以无为体,以有为用”,完全脱离汉儒象数框架。
4.“一阴一阳之谓道”:王弼将“一”视为本体“无”,“阴阳”视为现象“有”,主张“通过阴阳之有见本体之无”;儒家则认为“阴阳是形而下之气,阴阳变化背后的形而上根据才是道”,二者存在“平面陈述”与“体用分际”的差异。
5.体用与有无:王弼主张“至变、至精、至神者,超越有而汇通于无”,圣人“资无而归于有”——通透“无”的境界可超越象数,落实于“有”的现实世界可确立秩序(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体现“通于无则忘象忘数,归于有则立象立数”的辩证逻辑。
6.圣人体无:“体无”是“体任无”的造道境界,王弼认为“无”是本体,孔子所言“仁”仅是“用”(现象);故而老子之道为“本”,孔子之教为“迹”。学者须在两者之间的统合审视下,来探寻天地之道,然而其本质却是“阳儒阴老”,未能理解孔子“仁与物通而为一”的本体意义(儒家以“仁”为第一层本体,“无”为显现仁的工夫)。
7.圣人有情:王弼认为“圣人貌与人殊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圣人因“通无”而超越常人(神明),又因有五情而能“应物无累”(妙应万物而不被牵累)。但他未能认识到,儒家圣人的“有情”是“当恻隐则恻隐,当羞恶则羞恶”,在情感中显现义理与天道,而非仅停留在“通无”的境界。
四、王弼的老子学:本体论、宇宙论与实践论
王弼的《老子注》是解读《老子》的经典文本,其思想可从本体论、宇宙论、实践论三个维度展开。
(一)本体论体悟:道的名号、属性与自然义
1.道的名号与称谓:王弼区分“名号”与“称谓”——“道”是对本体的“称谓”(老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而非确定的“名号”;“玄、微、大、反、弱”等均是称谓,用于指称本体,却无法穷尽道的本质(“言不能尽意”)。
例如《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弼认为“无名”显道的本体性,“有名”显道的发用性,“有”与“无”是道的两种相,需“玄之又玄”方能通达“众妙之门”。
2.道的三性:王弼将道的属性概括为“主宰性、常存性、现在性”:
主宰性:道是万物宗主,却以“不主之主”的方式主宰——不干预万物,任其自生自长、自成自灭,体现“无为而无不为”;
常存性:道超越“存在与不存在”,是主体心灵境界的形态——通过体悟道提升生命境界,道便在心灵中“常存”;
现在性:道在一切物象之先,却非客观实有,而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显现——生命境界提升后,道便“现在”于生命之中。
3.道之自然义:“道法自然”是道的核心属性,意为“道效法自身本然”,落实于万物则是“万物效法自身固有法则”。道以不主宰、不干预的方式,实现万物的自我实现,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本质——非“创造万物”,而是“实现万物”。
(二)宇宙论体悟:道与万物的关系
王弼认为,道是“敞开万物自生自济之源的冲虚玄德”(冲虚即无形无相),其宇宙论是“不着一物”的境界形态:
道超越万物且与万物同在——不被万物左右,却为万物所不可离;
道对万物的作用是“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之”指不堵塞万物生发之源,任其自生;“德畜之”指不压制万物特性,任其自济(自成);
核心逻辑是“万物自作自受”——道不创造、不干预,仅为万物自我实现提供条件,这也成为老子“无为而治”执政理念的宇宙论依据(君王应如道般不主宰、不干预百姓)。
(三)实践论体悟:儒道的工夫差异
王弼的老子学实践论,需与儒家对比方能明晰:
道家(王弼):“以无为体,以有为用”——道德价值与人文仅为“用”(现象),最终需在“有”的现实中复归于“无”的本体,本质是“无—有—无”的节奏,可接引佛教般若学;
儒家:“以有为体,以无为用”——良知、仁、义是“体”(真实存有),“无”是显现本体的工夫(如“致良知”需不刻意造作,自自然然),本质是“有—无—有”的节奏,注重道德本体的真实呈现。
二者虽“道不同”,却非完全对立——儒道可互补对话,无需执门户之见。
五、总结
王弼以23岁的生命,完成了对《周易》与《老子》的玄学诠释:其易学扫象数、立本体,开创“玄学易”;其老子学深化本体论、宇宙论,为魏晋玄学奠定理论根基。尽管他的思想带有“阳儒阴老”的倾向,未能完全契合儒家义理,但作为汉儒到宋明理学的关键过渡,其价值不可替代。要真正理解王弼的智慧,需反复体悟其“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核心逻辑,以及“得意忘言”的超言意境。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