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修炼功法,是如何成为道家修炼正统的?

20.png


  内丹术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它将人体的某些部位视作炉鼎,主要以精、气、神为核心,通过掌握其运作技巧,经过特定的炼养步骤,使得精气神在体内相互汇聚,最终凝结成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1751956621129.jpg


  一、内丹功的理论


  内丹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道家的宇宙观和人体生成理论、天人感应原理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支撑,同时也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气血、经络、腧穴和脏腑理论作为基础。


  使用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以及十二支等符号来阐述修炼的过程。


  以意念集中于三丹田,畅通任督二脉,追求身体的和谐与秩序为基础;通过修炼体内的精、气、神,以实现人和宇宙本性的统一,将与道合一视为最终目标。


  内丹术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体被视为一个微型的天地,其本质上与整个宇宙的大天地是统一的。


  在天地尚未形成、人还未出现之前,整个宇宙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这被称为“无极而太极”的时刻。


  随后,在虚无之中产生了一种气,称为道气或先天气。宇宙处于鸿蒙未分、阴阳未辨、动静尚未展开的混沌状态中。然后在极度的静谧中,这种气产生了,阴阳开始分辨。突然间,先天气从静中生发出动,阳光升为天,阴气化为地,阴阳交融而生出人类。


  人的诞生与天地的形成相似,父母在初次交会时,恍惚之间生成了一个生命的能量,这被称为先天之气。这时,胎儿在母体中发育,形状像人,但尚未完全形成,似乎有呼吸但又未真正具备,人的神气尚未分化,这就是人道中的“第一变”。


  随着胎儿的逐渐成长,神气已经分开,心肾开始形成,生命开始建立。当十个月的期限到来时,胎儿顺利出生,首先在脐部聚集气息,然后通过口鼻进行呼吸;先天的神藏于心,转化为后天的情欲,这被称为人道的“第二次变化”。


  人到十六岁时,身心健康,精气神都达到最旺盛的状态,这是人生的“第三次转变”。


  内丹术将人体的精、气、神分为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以及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思维之神。天地尚未分开,人身尚未诞生时的气被称为先天,是真气和元气,通常用“气”来表示。


  人出生后,先天的元神隐退,后天的识神开始主导。一生依赖呼吸维持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妄念纷至沓来,情欲渐生,男女之间的交往导致精气的流失,进而消耗生命气息,损害神志,最终导致疾病缠身,逐渐衰老,直至死亡。


  内丹家意识到宇宙中的万物都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然而,他们渴望追求长生不死,于是开始思考宇宙时空的逆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宇宙中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虚”。天地可以毁灭,但“虚”却不会消亡,因为在“虚”中没有任何事物、没有质感和形象,它代表了中国哲学中最高的抽象概念——道。


  从“顺”的角度来看宇宙的演变规律,是由道产生先天的一炁,一炁生成阴阳,阴阳又生出天地与人三才,进而衍生出宇宙中的万物。内丹学者认为,人的道与天地之道是相通的,他们需要从“逆”的方向进行宇宙的反演,即由后天回归到先天的永恒虚无状态,才能与道相合,实现真理。这就是顺则生物,逆则成仙成神的规律。


  他们通过内丹修炼来挖掘人体的潜能,以将精、气、神融合为一,恢复到婴儿时期的先天状态。


  内丹学将此步骤称为“三关”:初关(百日关)使人的精气凝聚成炁,使精化尽只剩下炁与神,这个过程被称为“三归二”。


  中关(十月关)将气炼成神,这个过程被称为“二归一”。


  三关(九年关)使得神髓仍然处于虚无状态,最终达到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


  在整个内丹修炼的过程中,需先从人道的“第三变”回到“第二变”,然后再从“第二变”回到“第一变”,最后从“第一变”回归到虚无之体,这样丹道就修炼完成了。


  内丹学强调从相反的方向回归本源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这一原则,在人体内模拟宇宙的反转过程,使个体的本性与宇宙的自然属性相统一,从而实现性命回归于虚无,实现永恒存在。


  二、内丹术的历史


  内丹术的概念虽然源于隋朝,但有关内丹的一些基本思想在我国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就为后来的内丹术理论和丹功奠定了基础。


  老庄学派提出了道、气、一、玄、虚、无等重要概念,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他们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理论,以及精、气、神的相关概念;同时发展了凝神、守一、坐忘和心斋等修炼方法,这些都为内丹学的奠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明确将人体的精、气、神作为修炼的重点,并提出了“爱气、尊神、重精”的理念。


  东汉时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道家内丹术的重要基础著作。


  《参同契》通过《周易》的卦象和爻辞,描述了人体真气在周天中运行的规律,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气功的关键要领。


  《参同契》中的炁功非常注重心境的修炼,要求在安静专注的状态下“温养子珠”,逐渐领悟“黄中”之道,清除阴邪,炼至纯阳,从而实现返老还童的效果。


  《周易参同契》的问世标志着内丹学的正式形成。魏伯阳祖师将人体真气的运行规律与天地间日月的变化、阴阳的消长规律结合在一起,首次将金丹术与气功纳入同一理论框架。这为气功与金丹术(外丹)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内丹的先河。


  《参同契》的内丹学通过阴阳双修形成了人元大丹,为内丹学建立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术语,因此被后世的内丹修炼者尊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撰写的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书中明确指出了三丹田的位置,并探讨了它们在真气运转过程中的作用。此外,将元气称为“玄丹”,表明该经文中蕴含了早期的内丹修炼法。


  早期的内丹修炼方法在葛洪祖师的《抱朴子内篇》中有记载。这种丹功结合了存思、行气和咽津,通过意念引导元气在三个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祖师称之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和《金碧潜通诀》整理成《龙虎通玄要诀》,以人体作为炼丹的鼎炉,使用精气神作为药材,仿效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借用外丹的术语,将神丹归于内心的修炼,因此“内丹”一名由此而生。


  在唐末五代时期,钟吕金丹道兴起,这是内丹学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钟吕金丹道将“天仙”视为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修炼过程中,人体被比作炉鼎,精气则是所需的药物,意念则充当火候。在丹田之中,精气神凝聚成不坏的“阳神”,可以通过顶门自由升降,飞升至天界,从而获得超脱生死的能力,成就仙道。


  钟吕金丹道认为,仙术修炼的核心在于性命双修,以内心作为性,以气息作为命。根据自然界阴阳相辅相成的法则,逆向修炼以达成结丹成道。而传统的道家修炼如守一法则,更多关注于生命,而对性的问题则稍显薄弱,仅强调精、气、神三者的结合,而缺乏对主观心性的调理与修炼的探讨。至于专注于心性修炼的方法,钟吕金丹道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片面,最多只能够达到“入定出阴神”的状态,故称其为鬼仙之道。


  因此,钟吕金丹道理所当然地将其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法视作“正宗”的象征。


  钟吕金丹道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张伯端祖师和全真道的推广下,内丹学在道教的各种修炼方法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元代开始,无论是江南的正一道还是后来的各种雷法派,都将内丹修炼视为召唤神鬼和施展法术的基础,内丹学因此逐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