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20.png


  《易经》与天地相符合,因此能够深入探讨天地的法则。


  该句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开头,阐述了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

1752207555195.jpg


  天地之道具有三个特征:


  1.恒久,宇宙是天地,所说的终结后又开始,有亲密关系才能长久。天地掌握了持久的法则,因此能够久远而不衰。


  2.易简,天地间阴阳变化的法则是简单明了的。


  3.贞观是用来明示人们的,它指的是天地的自然法则。


  一、恒久


  常言道:“年头接年尾,岁月相连。”这句话体现了天地之间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周期性,从古至今,这种规律始终如一,历经万年,只是循环往复而已。


  古代的先民创作的太极图,被誉为“天下第一图”。这种现代常见的太极图以简洁的图形展示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既简单明了,又易于理解,使人们能够轻松掌握阴阳的变化法则。


  在《周易》中,通过太极图像展示了天地之间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以此向人们揭示其道理。


  这幅太极八卦四时八节图,以太极图为核心,结合了后天八卦的方位。根据太极图的哲理,从阴阳两仪中衍生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四时指的是四个季节,是一年中阴阳变化的总结。根据后天八卦的含义,四时又可以细分为八个节气,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节是指一年中阴阳交替变化的八个阶段,四季与八节共同体现了每年自然规律的变化过程。


  从天地生成到现在,年年阴阳交替,始终遵循四季的变化和八节的规律,一年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始终相互关联。


  每年的四季交替和八个节气的变化是恒定不变的,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


  每一年都遵循四季的变换和八节的变化,因此,八节将每年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代表着一年中阴阳变化的主要过程。如果掌握了这八个阶段,就能把握四季自然变化的重要时刻。了解了四季的变化,农民就能精准把握农时,适时进行春播、夏管、秋收和冬藏等季节性农事活动。


  一年的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用后天八卦来表示如下:


  艮卦: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标志着立春的到来。每年的循环交替,称为“新陈代谢”。


  震卦:正值春季,此时为春分节气。此刻气温逐渐上升,植物的芽开始萌发。


  巽卦:春末夏初,正值立夏之时。此时气温由温暖逐渐升高,万物欣欣向荣。


  离卦:正值夏季,这个时候是夏至,气温炎热,阳光充足,万物生机勃勃。


  坤卦:处于夏末和秋初之间,是立秋的时节。此时阳光逐渐减弱,日照逐渐增长。


  兑卦:正值秋季,正是秋分时节。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乾卦:在秋季末尾和冬季初期,正值立冬节气。此时天气由凉爽逐渐变冷,万物开始显得干枯和衰老。


  坎卦:正值冬季,特别是冬至节,此时气候寒冷,阴气达到极点,生命开始枯萎和衰竭。


  以后天八卦方位反映了每年四季的变化、八个节气的轮回,以及万物生长的周期。


  以太极八卦作为逻辑框架,展现每年四季与八节中阴阳的变迁,这一过程准确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变化。这就是《易经》与天地之间的契合。


  一旦掌握了《易经》的《太极八卦四时八节图》,就能理解每年阴阳变化的规律。四季与八节演变为二十四节气,从夏朝创立至今,依旧按照这一规律来推算每年的节气交替时刻。尽管现代科学非常发达,新编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刻仍然使用古代的“每年月令交节日干支时辰歌”进行计算。


  每年月份交替的节气和干支时辰歌:


  今年要知道明年的春天,应该增加五天和三个时辰。


  退走三时是指惊蛰节气,经过一天和一个时辰便到达清明。


  立夏在九点三刻结束,芒种在第二天的一个时辰后结束。


  小暑过后三天,气温上升五个时段;立秋之后五天,气温下降三个时段。


  白露在第六天结束时,寒露在第六天开始时增加七个时辰。


  立冬的六天后八点,大雪的六天后四点。


  小寒过后五天九个时辰,就迎来了明年的春天。


  充分证实,太极八卦与四时八节的这个过程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八卦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太极八卦的思维模式能够传递任何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


  太极八卦的发展过程表明,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周期性。每个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用后天八卦来表示,每个卦象代表一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逐步递进的,完成这八个阶段即为一个完整的周期。这个周期是一个环状的过程,不断循环,呈现出事物运动发展的无限性,始终在持续进步。


  从宇宙创生到现在,太极八卦和四季八节的周期是永恒不变的,即使经过数万年也不会变化,因此被称为“恒久”。


  二、易简


  西汉时期的孟喜提出了卦气说,认为由乾卦和坤卦相互转化而产生的十二卦是众多卦象的基础,构成了《易经》的根本。


  根据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为复、临、泰、大壮、夬,接着是乾、姤、遁、否、观、剥和坤。由复卦到乾卦,阳爻逐渐增多,自下而上增长,阴爻则逐渐减少。这一过程表明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体现了阳气旺盛而阴气消散的过程。而从坤卦到姤卦,阴爻逐渐增多,自下而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说明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这代表了阴气的增长和阳气的消散。


  荀爽说:“阳光升起时,阴气则衰退。”


  虞翻说:“阴阳相互交替,一方的存在依赖于另一方的消失,反之亦然,这是传递变卦意义的最古老的说法。”


  孟氏用十二消息卦来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些月份分别是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和十月。


  又象征着一年节气中的中气,十二卦总共有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个候。


  复卦的初九爻象征阳气的初步活动,代表的是十一月冬至的第二个阶段;而乾卦的六爻全为阳,象征阳气达到顶峰,代表的是四月小满的第二个阶段。


  姤卦的初六爻象征着阴气的开始活动,属于五月夏至的第二个阶段。而坤卦的第六爻全为阴,表示阴气达到顶峰,属于十二月小雪的第二个阶段。此外,十二消息卦还代表着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变化。(见《易学大辞典》433页)


  十二消息卦也被称为“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或“十二主卦”。


  西汉时期的孟喜卦气论述中提到,由乾卦和坤卦相互转换形成的十二卦,这些卦象构成了众多卦象的基础,并且是《易经》的根本。(见《易学大辞典》433)


  十二月卦和七十二候图是依据《易学大辞典》中的《卦气圆图》制作的,展示了十二月卦的内容。每个卦象由六爻组成,反映了“物候”的变化。


  十二卦共有七十二爻,每一爻代表一个候,形成每年的“七十二候”。这意味着用“爻”来表现每年气候变化的规律,体现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特性。


  根据《十二消息图》和《十二月卦与七十二候图》,每年的节气及天气变迁可以用十二个重卦符号来表示。这些变化则通过最基本的爻形符号“—”和“--”进行表现。


  《易》是通过爻象符号来展示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因此被称为“易简”。


  三、贞观


  贞观中的“贞”字代表坚定不移,而“观”字则有观察的意思。这表明,从易学的角度来看,利用太极、八卦和十二消息卦可以体现每年四季与八节的周期性,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是永恒不变的。


  十二消息卦象征着一年中阴气消退和阳气衰减与阳气消退和阴气复苏的循环。将太极八卦、四季八节与十二卦及七十二候结合成图示,旨在向人们展示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变化。


  太极八卦四时八节图,自夏朝建立历法以来,这一周期性过程始终如一,“一元复始”的理念历久常存,未曾改变。尽管现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每年二十四节气的转换时刻,依然沿用《每年月令交节日干支时辰歌》这首古老的歌诀。这表明,天地万物终归复始,这种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西汉时期的孟喜提出了卦气理论,他将十二个月的卦象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进行关联,绘制了“十二月卦与七十二候图”。这一内容在《易学大辞典》的第435页中有提到“卦气圆图”。通过十二个重卦符号,可以直观地表示每年节气和气候的变化。这种表示方式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并且其变化规律始终如一,因此被称为“贞观”。


  《易》与天地相应,始于伏羲氏所创的八卦,到如今的易学研究,都是毋庸置疑的,确实可靠。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