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俗文化 >>道家文化 >> 浅谈道家流派体系——正一天师道
详细内容

浅谈道家流派体系——正一天师道

20.png


大家好,道教中的神仙数量繁多,天仙,地仙,鬼仙,散仙数不胜数,想要全部介绍完实在是一个“持久战”,所以我挑选了道教中最广为人知也是地位最为突出的神仙介绍了一下,让各位看官了解了解。那么从今天开始,道教神仙体系先告一段落,而道教流派体系就要开始了。道教原本是分为很多流派的,但随着朝代更迭和封建统治者的扶持,道教的很多小流派逐渐被纳入两大主流派——全真和正一。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道教最初的门派,也就是张道陵天师所创的天师道一脉。



简介

“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驱邪、以一统万。《崆峒问答》曰:“ 何谓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

正一教由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天师家学,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后与巫鬼群体发生了大规模宗教冲突。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而被赶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败,在大巫师张修的带领下,急跌天师道的教理,创立五斗米道。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团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君为创教者,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发展历史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天师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张天师捉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明人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法师之一便是张天师,而笔记中记载张天师捉鬼的故事也极多。故乡有座名谓“祥云观”的道观,是元初濮鉴建造,原名玄明观,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为避康熙玄烨讳才更名“翔云”。据说当初香火极盛,但我看到时就只剩了一个山门,还有两只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拉倒的石狮子。山门是用条石砌成,正中有条裂缝,老人说那就是张天师路过此地时与观主张和斗法失利,一怒之下用法剑砍出来的。虽然我看不出哪有剑砍的痕迹,但听到这故事却让人大为神往,几乎信以为真,因为居然还有事实佐证。在笔记中,天师和法官向来以“五雷法”降妖伏魔,清人袁枚《续子不语》有《朱尔玫》一条,谓康熙间有术士朱尔玫以邪术惑人,号称神仙,名重京师。某次与张天师斗法,朱尔玫将茶杯抛在空中,仿佛有人捧着,竟不落下,而张天师亦掷一杯,则张杯停于空中,而朱杯落矣。“或问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腾空,则妖狐逃矣。’”

天师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 "",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诚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所杀,道教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寇谦之出身于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信奉天师道。他自幼学道,后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其传道地,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他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贤是举"并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并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 ,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 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清代、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只在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元旭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三山滴血字辈

三山滴血字辈,又称 三山滴血字派。该字派是道教正一派(天师道)授箓弟子取道名的依据。有五十字,其五十字为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

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

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

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三山滴血派”相传为南宋时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萨守坚祖师的法脉传承,萨祖也就是第一代弟子,据一些民间法脉书籍记载:当时萨守坚得三十代天师法脉的同时还有王守信等人。后此“三山滴血派”成为正一万法宗坛,神霄派及清微派宗坛传度弟子的法脉,后正一派道士皆奉此“三山滴血派”为传承依据。凡学道弟子奏名之初,当依此派顺序取一字於法讳之中,否则非正一弟子。此派谱载于《天坛玉格》。


《天坛玉格》是正一派道士举行授箓科仪时所依据的一部重要典籍,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1631——1637年)曾于清顺治十五年(16658年)为之作序,该书有多种版本传世,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朱鹤卿钞录的本子内容较为齐全。该书称道徒通过“授箓”,并按《天坛玉格》而取得法名、神职的“法师”,可以代天说法,并能从事斋醮祈禳诸类法事活动。而法师自身也因此“名录天曹,乃有道位”。


正一的授箓

授箓,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道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证,也是道教传承之手段。自宋元“三山合一”以来,历代朝廷对授箓管理都十分重视和严格,尤其是明代,从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共出了六道敕命,严禁私出符箓,凡授箓传度唯龙虎山“万法宗坛”方可举行,传承字辈亦以“三山嫡血字辈”为正宗。


授箓现状

进入当代,自1991年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1995年恢复对内地弟子授箓以来,基本上继承了传统规仪,每次授箓均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所授箓牒,皆以“万法宗坛”为正宗,2010年开始授箓的“有牒无箓”现象得到了改善,真正从意义上完成了传统的授箓,是正一派历史性的转变和长足的进步。


天师符法

天师府一脉的符法可谓是道教符咒的起源,祖脉。全真主修内丹,正一主修符箓。符箓之术并非只是用墨在纸上写写画画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掐诀,念咒,存想,等多方面的修为。


简介

道教正一派天师符法,为历代嗣教天师所传,其符法融合道教天心、正一、上清、神霄、清微诸家内修之法,能号召鬼神、驱邪治病。为玄门至秘。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们所使用的法术。道士们称它可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符的起源,据《山海经》上说:“海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饲虎焉”。后来黄帝据此,立桃梗以当门户,驱鬼避邪。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道藏》正一部《开坛法语》中说得好:“吾家法箓,(指箓符,因箓有箓像和符一样,道教习惯称符箓为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家邦,小可以却灾祸。”符箓有如此神功,不仅普通百姓信奉备至,而且唐、宋、元、明、清朝代中,不少封建统治者也崇拜异常。
在十几年的修炼符法中总结出天师符道的:“四德”、“五气”、“六要”。下面向一些喜爱道教符咒的道友作介绍:
四德:诚、正、慈、威。
画符要心诚,请符也要诚心。诚则可以通神而获福。
道士德行要端正,身正则严明才可以为人驱邪消灾。
“符”为道士演法度人的手段法宝,必须要心底慈善,慈则感召正神降临。
“符”要有威灵,威则降服鬼魅之气。而非笔墨涂鸦即可。
符之五气:灵气,祖气,神气,正气,罡气
符有灵气则能通灵而召神谴鬼。
符有祖气则能传承法脉而正统。
符有神气则能神韵悠然而自然。
符有正气则能降服鬼神而驱邪。
符有罡气则天地运转而主生杀。
符法的六要:
一:印、印代表神明职权。道教神明众多,要熟悉掌握各个神明天将职司。相应的符就要加盖相应的法印。比如和合符用风火和合院印就不能加盖北极驱邪院印。另外一个符中有主法之神,有主将之神,有副将之神,还有护法功曹神在内。而印就代表主法之神的权利职责不得妄用。常用的法印有“道经师宝印”、“雷霆都司印”、“八卦印”等。
二:咒:道教咒语颇多,我们内修和画符都离不开持咒,所以咒语是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祈请咒》、《宝诰》、《八大神咒》《天蓬咒》等都是常用咒语。
三:罡:罡乃宇宙真气,天地日月旋转,蕴含四正气,为符法之主,为天罡地煞。符如无罡则如空手握拳而无力,罡有用将天罡,月建天罡,内用天罡,天门天罡,外用天罡,劈面天罡,生杀天罡等。
四:诀:即:手诀手印。道教认为手中掐诀结印能代表神明或者法器,尤其掐诀存气更是在道法科仪里经常用到。比如掐左手辰文代表天罡,比如掐未文取气画符于其内可以成就吉祥求财之事。常用的手诀有:玉皇掌诀、天皇掌诀、金光掌诀、神虎诀、九凤破秽诀、阴雷诀、阳雷诀、剑诀等、泰山诀、日君诀、月君诀、丁字诀、真武诀、斗诀等。印有:玉清印、太清印、玉皇印、天师印、天罡印、九天玄女印、集神诀、五方诀、召讨诀、金光印、缚鬼印、斗姆印,结煞印等。在画符过程前后手印手诀必须要配合,存神取炁结煞都离不开手诀的运用。
五:讳:“讳”为神明的名字,古人不敢直言神的名字,用讳字代表,逐渐形成道教里特有的文字。而后传入民间形成“令字”、“花字”。每一个符必须要很多讳字填写进入。什么符用什么讳都是有讲究的。每个“讳字”又有特定的咒语藏于其内。常用的有日君讳、月君讳、紫薇讳、天罡讳,五老讳、三清讳、玉帝讳、天皇讳、三元讳、五雷讳、五岳讳等。道教正统科仪符法理的体系以“讳”为秘,一般秘而不传。
六:煞:一个符最后灵不灵就靠法师画的符结煞与否?煞就是炁,通用的结煞有三种:天罡煞、肘后煞、涌泉煞。还有雷霆煞等。
以上六要是一个符必须要具备的元素,掌握具备这六点方能完整的构成一道符,而才具有灵力。目前很多人受一些误导,错误以为符就是种随手乱画的图形,而不明其里,这样的符毫无效验。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