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全国
    传统
    • 走进道教 | 道教视角下的古代“隐士”

      提起古代隐士,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消极避世”的人。其实,在古代,隐士大都是那个时代的贤者、君子和社会精英。《南华真经》逍遥游篇里记载的隐士许由,在那个混沌的时代,率先萌生了“私心”。尧把天下禅让给他,他却说小鸟在深林里做窝,一个小树枝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大的森林,天下对于我没有用。他的思想恰恰表达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人生观。《周易》中“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遁世的原因是遁世者“独立不惧”的人格,即为保持人的天性自由,独立于氏族群体意识之外,不为遭受群体意识的责难而恐惧,反因遁世获

    • 《史记》列传开篇,为何要主推隐士

      从结构上看,《伯夷列传》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的“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起,提出“让”和“隐”的话题。所谓让,就是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有资格继位的兄弟们互相谦让;所谓隐,就是逃隐,意思是逃避和远离政治,归隐山林。第二部分从全文引用的一篇古老的伯夷叔齐传记入手,对伯夷、叔齐两位不吃周王朝粮食的隐士,展开讨论。最后的第三部分,再回到第一部分的让和隐,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开始作解答。在这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中,位于中间部分的伯夷叔齐故事,尤其是司马迁由此生发的感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

    •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著名隐士?他们为什么不做官要隐居起来?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著名隐士?大家都认为古代的隐士是高人。但是以经济社会学角度去探查,就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以东汉末年流行的“不应征辟”现象,为例。阎步克指出,“不应征辟”现象,反映出士人在东汉后期的人物评价、决定社会声望及社会地位上的影响力增大。也就是说,在士人的交际圈中,交游得名往往比王朝的官爵更能保证人的社会地位[1]。徐冲则由考察《隶释·繁阳令杨君碑》碑阴题名者的身份出发,对东汉后期的“处士”与“故吏”做出了分析。他认为,不应辟命场合故吏身份的扩张现象在东汉后期的大量存在。在当时的历史

    • 在AI时代,做一个隐士需要几步?

      在当下,人和AI 共存的时代,做一个隐士需要几步?答案是二步:想要做隐士,去做隐士。隐士,在中国2000年历史中,近乎是一个符号化的角色,智慧,超然物外,道法自然,是中国道家心法传承人。代表角色有:屈原,严子陵,陶渊明,等等。。在山水之间发端,在红尘中历练,最后回归山水之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独有的文脉,有趣的是,其实中国文化传承在隐士的山水之间。必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变成了元代时空下最强的传承载体。黄公望也其一生之中领悟到做隐士和传承文脉的人生自带剧本。所以做隐士,是老天选的。换一个角度看《富

    •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序自古,达官文人有仕途一路亨通亦有中途隐退,今天我们回顾往昔隐退的先辈。有从尧帝时期拒禅归隐的许由,到寄情山水却难舍功名的吴均;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隆中卧龙”诸葛亮;从“山中宰相”陶弘景,再到西湖畔以梅为妻的林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贯穿千年。这些文人隐士或以隐居坚守节操,或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或以山水寄托情志,他们的选择与挣扎,不仅构成了独特的精神图景,更折射出不同时代文人面对仕途、世俗与自我时的处世之道。接下来请让我们循着历史脉络,探寻古代隐士“真隐”与“假隐”的差异,解读不同隐居形态背

    • 中华文化中“隐士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比如,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尧征召他去做官。他觉得,这个话脏了自己的耳朵,所以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正好他的一个朋友牵着一头小牛在河里面喝水,就说:你要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当隐士,人家能找得着你吗?还是你太招摇过市,太在乎名声了。得了,你这一洗耳朵,把我这小牛喝的水也弄脏了。呸!赶紧把小牛牵到上游去。你听听,这种政治态度是非常激烈的。 再如,伯夷叔齐。这两个人都反对周武王造纣王的反,反对无效后,就跑到首阳山去隐居,说天下不都服从周朝了吗?我们俩不服。不服的方式,就是我们俩不吃你们周朝土地上长出来

    • 宋朝这四位隐士却掌握了现代人最稀缺的四种能力

      [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滚滚红尘,世事喧嚣。初冬时节重读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贤士隐居者”一篇,犹如一股清泉涤荡心灵。他所记载的四位隐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中人,而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人间清醒般的价值主张与生命实践,为身处现代洪流中的我们,点亮了四盏明灯。01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

    • 古代,什么人才能被称为隐士?

      所谓“隐士”,首先是隐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摇的人,处处卖弄推销自己的人,都不是隐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隐士”。其次,“隐士”是个名词,偏正式结构,落点在“士”。什么样的“士”?隐藏的“士”。“士”是谁?知识分子,是学者,是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隐藏,也肯定不能称其为“隐士”。第三,《辞海》解释“隐士”时,认为“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可见,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隐居,或者做过官的人懒怠做了隐居,才有资格当“隐士”,当朝为官的人,是断然不能称其为“隐士”的。但《辞海》

    • 从许由洗耳到李白隐居:隐士的真与假

      李白上终南山找玉真公主没找到,干脆顺势住到了人家在终南山的别馆,过起了隐居终南山的生活。历史上有很多高人,他们本来有机会入仕做官,但他们偏偏选择在山里当隐士。最早有名有姓的隐士可能要追溯到尧舜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隐士代表,一个叫许由,一个叫巢父。尧帝想把帝位让给许由,就派人到山里去给许由传话。许由还没等人把话说完,就跑到河边用河水洗耳朵,因为他觉得那些话把他的耳朵玷污了。好巧不巧,这个时候巢父正在下游饮牛,得知许由洗耳的原因之后,马上就牵着牛远离了河边,生怕许由洗耳的水又污染了他的牛。到了周朝,

    • 隐于山林:古代隐士如何“荒野求生”?

      说到荒野求生,你是不是满脑子都是贝爷啃虫子的画面?——在山林里求生,真的能生活好吗?当然,古代隐士已经为你提供了另类答案。山林生存必备技能山林生存需要准备什么、需要掌握什么必备生存技能?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大隐隐于野的隐士们的行动便是最好的答案。山林生存相比城市生活自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面对交通闭塞、物资有限的荒野,隐士们各显神通,动用自己掌握的生存技能就地取材,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山林求生特辑。谢灵运可谓古代版“贝爷”。在《山居赋》中描绘了他自给自足其乐无穷的山林生活,展现了教科书式的荒野求生技能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三——王弼

      之二十三——王弼【风流状】这边又是一位灵秀早熟的小子,十几岁上,即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不到二十岁,凭借其满腹经纶和超常思辨能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高论折服世人,掀起宇内一阵“玄”风。生命仅仅二十三载,既精通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又诠释神奇奥妙的《周易》,作《老子注》、《周易注》、《老子指略》、《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等,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俯仰天地,解答宇宙,纵论人生。同为一代玄学大师的何晏见到他,不由得惊叹“后生可畏”,发自肺腑称其可与道家鼻祖老聃比肩。权臣曹爽把持魏室之际,欲笼络人才以

    • 御人有术,老曹夸部下

      两千年了,人们眼里的曹操,雄杰也?奸贼也?一直没有个定论,一面颂之“魏武建雄图”,一面斥之“奸雄窃神器”。细微甄别之,骂曹为贼的,几皆庸庸碌碌的浊骨凡胎,抑或一事无成的等闲之辈,而褒之赞之者,多是与之比肩的帝王将相。譬如毛泽东,“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语中满含对一位胸怀天下志在神州的旷世英雄的敬意;再如大唐一代英主李世民,“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其赞赏曹某之意,不言自明。褒贬两派意见虽殊,但对曹操身上的一点,是暗存共识的,那就是都承认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四——夏侯玄

      之二十四——夏侯玄【风流状】平头百姓,抑或即使稍有些背景的高门子弟,见到皇帝的小舅子,会是个什么形状?吓尿了吧?不一定,分人。这一日,夏侯玄与皇帝的小舅子同座,竟一脸嫌弃,面露不屑。何以敢冒犯皇亲国戚?大约有这么两条:一是皇上的小舅子实在貌丑,而本相公面如朗月,容貌靓丽,二人并列两相比较,用当时的人话说,直似一根枯败芦苇贴靠着一棵高大凛然的玉树;二是甭管血缘远近,夏侯玄的祖上总是出过猛人,见过些世面的,也曾经阔过,打汉高祖做小亭长时,那位史上最擅耍鞭子赶车的夏侯婴,即以富有远见的人情投资,附骥之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五——何曾

      之二十五——何曾【风流状】何曾是西晋的开国元勋之一——甭管这“国”是名正言顺还是窃人神器,位列“三公”,是个可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人物。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尊卑界限,在何曾家里据说是极其严格,雷打不动。尤为夫妇男女之事上。除青春荷尔蒙正盛时节,卧榻与妻子疯狂过那么几日,活了八十岁,身边唯有一妻,从未染指别的女人,什么婢妾美姬艳妇歌妓,他睬不曾睬。稍有些年纪,与夫人但凡见面,必穿好衣裳,戴正帽子,其状宛然是接待宾客。夫妇一起就餐,他面南而坐,妻面北而拜,之后上酒,仪礼敬罢,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六——荀粲

      之二十六——荀粲【风流状】曹操有个威猛的从弟叫曹洪,曹洪养了个女儿貌美如花。这朵生长在军中豪右之家的艳丽名花,招得众多世家子弟垂涎,争先恐后,趋之若鹜。情场上的一番群雄逐鹿,颍川荀氏之后,精研诸子、妙语连珠而名噪一时的荀粲,抱得美人归。学术探究在实用享受面前,一击即碎,功名成就在稀世尤物怀中,弃之如敝履。当口若悬河兴致满满大谈圣人之道的荀大师,见到曹美人的第一眼,胸中筑起的滔滔宏论的大厦,悄然遁去,满目充斥着云发丰艳、蛾眉皓齿、袅娜娉婷、颜盛色茂、景曜光起。自此,荀粲像换了个人似的。亲力亲为,细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七——石崇

      之二十七——石崇【风流状】位至三公的爹爹就要往生,床前交代后事,家产均分给几个龟儿子吧,不过,老幺就免了。娘不忍,为小儿子争取。奄奄一息的石苞斜睨石崇道:他不用操心,他会自己挣的!果然,荆州刺史任上,石崇兑现了其父的预言。手段或令人不齿,暴富却是事实。富到什么程度?笼统讲,财产丰积,室宇宏丽,美女如云,奇珍异宝成山。形象些说,皇帝怎么过活咱怎么过活,住,一处别业直逼皇家园林,金谷涧中,因山水取势,筑园建馆,方圆数十里,清泉茂林,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鱼虫花鸟齐备,不让神人悦目娱心之仙境!吃,“庖膳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八——潘岳

      之二十八——潘岳【风流状】古今中国第一美男,无数女子心仪,无数男人向往。潘安到底有多美?正史难用语言表达,索性以粉丝拥趸为证:翩翩少年的潘安,常在首都洛阳的街头,手持弹弓游玩,女子们发现他的身影,簇拥上前将其团团围住;要么争先恐后地朝他的车上投掷果子,直到满满当当满载而归。那时节有个叫夏侯湛的,差强人意相貌够得着潘安,两人并肩走在一起,人们称作“连璧”——并联的玉璧!如此稀缺檀郎,谁家女儿能称郎心、执子之手?十二岁这年,潘安拜见父亲的朋友杨肇。贵官显宦的杨肇,搭眼便喜欢上了这个玉人似的小家伙。疼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二十九——王湛

      之二十九——王湛【风流状】了解叔叔王湛,须从侄子王济说起。王济是西晋司马家的红人。身兼侍中又骠骑将军,文帝司马昭的女婿,武帝司马炎的内兄,两个姐姐一嫁玉人裴楷,一适千丈松和峤。放眼其家族,满目名流豪杰、高官显宦。年少时节,王济即显卓尔不群。风度翩翩,容貌爽朗,文词俊茂,勇力过人,名噪当世,气盖一时。性喜豪奢,丽服玉食,风光无限。叔叔王湛的性情,与侄子正好相反。虽也生得高大魁伟,气度不凡,为人却十分内敛。寡言少语,俭约淡泊,清净随和,不喜笑闹,不事张扬,不与人多来往。以至于家族兄弟子侄都认为他是个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三十——王衍

      之三十——王衍【风流状】族兄王戎夸王衍:小弟神情气度高雅澄澈,像一棵玉树,天生超凡脱俗;弟弟王澄眼中王衍:大哥乍看像个高僧,神韵气质太过俊秀;从弟王导形容王衍:高拔英俊,犹如千丈峭壁傲然耸立;从弟王敦赞王衍:仁兄站人堆里,就像珠玉搁在瓦砾石块中,较鹤立鸡群更胜一筹!自家人吹嘘暂不作数,官方鉴定似不宜假:“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王衍字夷甫,神态明丽秀美,容姿安详雅致。王衍既具过人的聪慧,兼有俊朗的容貌。自小就不会仰人鼻息委曲求全,令人称奇。外戚权臣杨骏欲将女儿许配给王衍为妻,旁人求之不得,

    •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之三十一——左思

      之三十一——左思【风流状】将门之后、人称“太康之英”的陆机,正打算创作《三都赋》,忽听说左思也在构思同名文章,不禁抚掌大笑,一时没了兴致。提笔作书其弟陆云,放言道:“这边有个乡巴佬,要写《三都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等着吧,等他文章写成,我当拿来给我的酒瓮做茅草盖子!”难怪陆机小看左思,寂寂无名不说,长相就招人轻蔑。天生一副丑陋模样,形象猥琐,又笨嘴拙舌,邋里邋遢。当时的才子名士,躲之唯恐不及。有人拿美男潘岳开涮左思,潘岳行走在洛阳街头,靓妹艳妇争相上前围观,送花鲜果以表殷勤

    共有55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