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们上次一起了解了道教中虽然人数不多,但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文始派。在道教历史上,有正一宗、南宗、北宗、真大宗、太一宗、五大宗之分法。这五大宗我们已经了解过正一宗和北宗,那今天我们就先来一起了解一下其中的太一道和真大道。 太一道 简介 太一道由卫州(河南卫辉)人萧抱珍(1067一1166)创立,教传“太一三元法策”之术,祈禳呵禁,治病驱邪。全真道和真大道教皆不太注重符策法术,太一道独以此出名,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太一道创立的时间在金熙宗天眷年间(1138—1140),元世祖忽必烈尚未正式登帝位,曾封萧抱珍为“一悟真人”。 萧抱珍出生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农历三月二十四。最初,萧抱珍只是在家传教,后信徒日益增多,乃于县东三清院故址草建茅庵而居,后扩展至山东,河北一带,弟子们逐建有太一堂,太一宫,万寿宫等,发展迅速。其教主要传太一三元法录,祈禳呵禁,治病驱邪等为内容,最后并入当时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 创立发展 太一道,或称太一教,创始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卫辉)萧抱珍(1067~1166)。该教派以老子思想为教旨,又以符箓法术传世,与正一道相似。 早年“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遂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明人无名氏所编纂的《卫辉府志》卷十三有〈萧抱珍传〉,内云∶萧抱珍,卫州人,道貌纯古,性至孝。尝嗣道士李天竞,业以符水应治,随用辄验。皇统间,徵至阙下,累被宠赉,有祈雪、伏龙、退星、禳火、平瘿、开哑之异,因敕所居为太乙万寿宫"。之所以称“太一”,说法有二: 一为前碑所云,“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一为《元史·释老传》所云,“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该教“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重视符咒秘箓,祈禳诃禁,为人去厄求福。属于符箓道教。 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寻以所居湫隘,不可揭香火斋洁之虔,乃于州东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其后,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赴阙,赐所居之庵名“太一万寿观”。于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死前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嗣教者,必改姓萧。元宪宗二年(1252),追赠其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萧道熙,字光远,本姓韩氏,其先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五代祖徙居卫州。金正隆(1156~1161)间,韩氏举族修太一教。“才免怀,留养道宫,受度为道士,复先训也。再命而受清虚大德之号。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萧抱珍——引者注)羽化于万寿丈室,……时师(萧道熙——引者注)甫满十祀耳。既窆师,乃陈宝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众”。遂改姓萧,为二代祖。“九年,朝廷歆其行异,敕立万寿额碑于本观。是后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矣”。“十一年,时师殆十有四腊,门人巨鹿李悟真者,造请:‘何为仙道’?师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大定十四年(1174),应金世宗诏,居中都天长观,次年春,辞归乡里。后四年,复住赵州太清观。大定二十一年,又被征至内殿,问以摄生之道,对曰:“嘘噏精气,以清虚自守,此野人之事,今朝廷清明,陛下当允执中道,恭己无为而已”。大定二十六年秋,忽思牺真岩壑,乃将教事付王志冲,去而游历名山,不知所终。 代表人物 萧抱珍 简介 萧抱珍(1067~1166)为金初太一道创始人。卫辉路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又名元升,原从真人处授秘箓,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箓”,遂在卫州自立教传道。 人物生平 萧抱珍(1067--1166),公元1067年三月廿四诞辰。金代道士,道教太一道(也称太乙道)的创始人。又名元升,原从真人处授秘箓,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箓”,遂在卫州自立教传道。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寻以所居湫隘,不可揭香火斋洁之虔,乃于州东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其后,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赴阙,赐所居之庵名“太一万寿观”。于金大定六年(1166)腊月二十逝世。死前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嗣教者,必改姓萧。元宪宗二年(1252),追赠其为“太一一悟真人”。
《重修大一广福万寿宫碑》 元王鹗《重修大一广福万寿宫碑》据金王若虚《一悟真人传》,仅记其创教后之简略事迹。 该碑略云:初,萧抱珍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金天眷(1138~1140)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寻以所居湫隘,乃于卫州东三清院故址,改建太一庵堂。 《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 王恽《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亦谓: “天眷初,太一始祖真人,以神道设教,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 不久,太一道由汲县(今卫辉市)传播到赵州、真定一带。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其名,召赴阙,受到礼遇,赐名所居之庵为“太一万寿观”。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曾封微妙大师。 入元,忽必烈追赠其为太一一悟传教真人,改其所居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所创太一道流播于金、元。 真大道 简介 (刘德仁祖师创建的道观) 真大道,初名大道教,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所涵盖,创始人为刘德仁(1122~1180)。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宋靖康之乱,徙居河北盐山太平乡。他宣称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某日,有一须眉皓白的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并嘱其“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然后投笔一支而去。 立教宗旨 显然,他是暗指老子授《道德经》令其创教。果然“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州郡”。刘德仁根据《道德经》义,加以演绎,为大道教订立规戒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弈,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会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为一体的立教宗旨。 《大道延祥观碑》对其立教宗旨又作了如下的表述:“其教则大率以无为清静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下缺)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其困苦,去其纷争。无私邪,守本分,而不务化绿,日用衣食,自力耕桑。为赡道之(下缺)。有疾者,符药针艾之事,悉无所用,惟默祷于虚空,以至获愈。复能为世人除邪治病,其亦犹是,……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而知。惟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可见该教颇重视清静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节危行律己,以慈悲宽仁、恤苦救贫对人,又不强词个人的炼养飞升,但以治病救人为务。这在当时战乱频仍、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确是很受欢迎的。 他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于大定二十年(1180)去世。此后,继任掌教者为: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据《书刘真人事》和《先天宫记》载,陈师正,“幼渔于河,德仁穆以入道。能预知吉凶事”,“阐教垂十五年,法寿莫得而识”。张信真,于明昌(1190~1195)中任掌教,“有诗文数百篇,号《玄真集》传于世”,“处世五十五年,阐教二十五载”。毛希琮,嗣教之时,“当金之亡,兵戈俶扰,希琮能以柔而存”,“掌教五星有奇”。 派系分支 背景 金、元之交,大道教内部分裂为天宝宫和玉虚宫两派,各自进行传法。《先天宫记》云:“四祖(毛希琮)见性达聪,罔愆成法,心厌尘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岁,复以教法逊与五祖太玄真人郦君(希成)”。陈智超新发现的《玉虚观太道祖师传授之碑》则云:“四祖毛希琮号纯阳子,复得希夷子(张信真)之传,丁亥(1227)葺玉虚观以居之。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这样,毛希琮似将掌教职位分别传给了郦希成和李希安两人,都被称为五祖。按一般通例,教权只能传予一人,毛希琮怎会传予两人呢?究竟是只传一人,但因未受传者要争正统,也谎称受传;或是先传一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改变初衷,或受另一人之胁迫再传第二人呢?因资料缺乏,尚难判断。但《先天宫记》为“真大道门人、崇道广演法师、前进士杜成宽撰”,立石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玉虚宫传授之碑》为参知政事杨果撰文,立石于至元七年(1270),皆为名人手笔,且去毛希琮不远,似不可能任意伪造。所以尽管不知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事实上毛希琮之后确有两个五祖,一住天宝宫(郦希成),一住玉虚宫(李希安),使大道教分成了两派。 玉虚宫派 在元代宗教政策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大道教两派都得到元室的承认,分别进行传法。但玉虚宫一派传法时间较短,连李希安在内,只传了三代。《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云: “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修葺琳宇,壮严圣像,焕然一新。岁在辛丑(1241),被征命,辞老不起,完宗皇帝以法服赐之。乙卯年(1255),世祖皇帝在王邸,闻其道行,赐以真人之号。中统二年(1261)命之掌管大道。至元三年(1266)羽化。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刘有明号崇玄子传其道,是为六祖。是年冬,玺书授崇玄体道普惠真人。”杨果撰此碑时,六祖刘有明尚在世,故不见传法于七祖的记载。据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五《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记载,参加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佛道大辩论的道教一方,大道教有两人,一为李德和,一为杜福春,李德和是已知的大道教掌教第七祖,其余的道教参加者皆是各派的首领,如全真道掌教祁志诚,正一道首领张宗演等,因此杜福春必不是一般道士,很可能是大道教玉虚宫派的七祖。如此,大道教玉虚宫派只传了李希安、刘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后未见记载。 天宝宫派 天宝宫派的传法较玉虚宫派为长。五祖为郦希成。《重修隆阳宫碑》云:“第五祖师太玄真人郦君,讳希成,妫川(今河北怀来县)之水峪人也。……圣朝创业之初,为教门举正,而阐教山东。四祖毛君,暑月病剧,速召而来燕。既承其法,拂袖有深山之隐。”他为何刚接任掌教即想隐遁深山呢?《先天宫记》则称:“五祖当教之日,值大元立国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乱起,始终一十五载,遭逢十七大魔。”所谓“逆魔”、“十七大魔”,乃指教内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反对派势力,看来除了玉虚宫一派外,还有其他派系。所以在这种宗派纷争的严重局面下,郦希成无法掌教而退隐深山了。王恽《秋涧文集》卷五《游妫川水谷太玄道宫》诗之注文,反映了当时斗争之尖锐。其“云封石上体”句注云:“初,大道郦五祖者,逃难此山。众追及,弃衣钵石上而匿,其物重,众莫能举。众(以)为异,遂请主其教,今道院盖郦生所创也。”有多人追逐他,欲夺其衣钵,或欲置之死地,足见其斗争之尖锐。此处说众人举不起他的衣钵,以为神异,“遂请主其数”,《先天宫记》则说:“以五祖道德崇高,威灵显赫,魔不胜道”,经过十五年之后,“寻乃自平”。不管什么原因,郦希成经过十五年的斗争之后,终于克服玉虚宫一系以外的其他反对力量,回到燕京天宝宫,登上了大道教掌教的宝座。时间大约在元太宗十年(1238)左右。 代表人物 刘德仁——真大道创始人 简介 刘德仁(公元1122-1180),道教教派大道教(也称真大道)的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金大定(公元1161—1189)初,金世宗诏居京城天长观,后赐号“东岳真人”,元代被加封为“无忧普济开微洞明真君。 感谢各位看官,福生无量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