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经文的形成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上元始天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地,保护人民,谓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诸天之上,七宝玄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缘。此外,道教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入《道藏》中,也是道教经文的一部分。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尊奉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以及后出的《亢仓子》《关尹子》为诵习的经典外,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又经若干代的努力,将这些笔之于书,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 道教经籍书文的造作与结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正一盟威道创建时期,除以《老子》五千文为祖经,并为之作注释(如《老子想尔注》),以为教徒诵习之课本外,新创作的经书只有先出的《太平经》和张道陵天师所写的道书若干篇。此后,经书日有增益,至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即着录道书六百七十卷,符书五百余卷,共一千二百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书造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创作了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各若干卷,加上三皇经系统的经书、正一派的经书,篇卷已甚为可观。因而要求结集成帙,以广传播。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相继有一些道士对当时零散的道书进行搜集与整理。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传播,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相继编成的经书目录,主要的有:南朝宋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三洞珠囊》等。这些经目现皆已不存。据北周甄鸾《笑道论》称,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已着录道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玄都经目》则着录道书六千余卷。可见至南北朝末,道教经书较东晋葛洪时有了较大增加。 道教经文的分类 道教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道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应运而生,流传下土。经文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宫。此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订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部元始天尊、洞玄部灵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道教经文的流传 道教经文流传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天真降授 二、洞天福地藏匿 道教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成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仙所藏之《太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符经》等 三、神仙飞鸾降笔 飞鸾是道教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法用一支桃笔,下铺一沙盘,法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桃笔不扶自动,在沙盘上写出字,旁边的抄录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便是经文,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太上无极总眞文昌大洞仙经》等。整理编撰:肖至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