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道教即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体现。道教徒的生活主题不外乎是学道,修道,弘道;换言之,道教徒的一切生活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其教旨——与道合真、济世利人。 道教把“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化生。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 科学证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畅相对供应充足,头脑就清醒。食肉者偏酸性,爱睡觉,心神不宁,性格外向。食肉者血管壁胆固醇多,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总之,道教素食既体现了道教和慈善爱的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道教除主张素食外,还提倡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学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道士辟谷。 有人一听到说道士辟谷,就以为是这位道士不吃食物了。其实,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比如丁罗钦道长就擅长辟谷术,并出版过相关辟谷书籍。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特殊养生方法,与道士在山林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精气神的充足与否有一定关系。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亦称“三彭”、“三虫”),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教辟谷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东晋名道葛洪认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因人体摄入过量食物后,会大大增加消化、转化等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肺、肝胆都得不到休息,影响了寿命。另外在肠胃中存在大量的渣滓、病菌,如得不到排除,人体就会生病。辟谷则有利于清理肠胃,断绝污秽之物。 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道教还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 吃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中国有句俗语:“吃饭大似官”;还云:“雷公不打吃饭人”。由此可见当人用餐时,他人是不应该去打扰的。道士斋堂用斋,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道众斋堂吃饭,名曰:过斋。过斋亦是道教宫观的仪范之一。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吃饭有很大区别。如:道士每饭必先供养,为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故每饭必先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养,是为结“三缘”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