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中国道家文化史:一文读懂道家文化的历史溯源,兴也长生,衰也长生

20.png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引发对人性的哲学拷问。道家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在反对儒家"性善论"与法家"性恶论"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性观。这一体系既包含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又蕴含对文明异化的批判,构成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人性理论。



      老子哲学中的人性根基:


      老子哲学的出发点是“道”这个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第25章里,老子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样震撼人心的话来界定“道”。这个神秘的“道”超出了人类感官能感受到的经验范围,它是宇宙的终极存在,早在混沌还未分开的时候,就已经在孕育万物了。老子对“道”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隐喻,像“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在告诉我们,“道”的本质很难用普通语言讲清楚,只能靠我们自己去直观地体验、感悟。



      在宇宙生成论方面,《道德经》第42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论体系。这里面说的“一”,指的是一种混沌还没有分开的统一状态;“二”代表着阴阳两种气;“三”呢,是阴阳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中间状态。这种宇宙生成的模式,不仅解释了宇宙是怎么来的,还让我们看到了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而且啊,老子描述的这个宇宙生成过程,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还有自我组织发展的特性,这和现代系统论里的自组织理论竟然惊人地相似。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之一。乍一看,这两句话好像互相矛盾,但其实里面藏着很深的智慧。“无为”并不是让我们啥都不做,消极地混日子,而是要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无不为”就是说,只要我们顺应了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个命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人性就跟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律。就像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减少对百姓生活和生产的干预,实行减轻徭役、降低赋税的政策,果社会经济自然而然地就恢复发展起来了,还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这就证明了顺应人性自然发展是多么重要。


      

      老子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他独特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在《道德经》第57章里,老子通过“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说出了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人在自然状态下,本性是纯真质朴的,没有那些刻意的伪装和虚假的东西。这种“质朴”的人性观,特别强调自然、真实,反对过多人为的干涉,主张回归简单的生活,这也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


      当时的社会礼法制度特别繁琐,老子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觉得,太多人为制定的礼法制度,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束缚人的自由天性,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他这么说是因为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他知道强制的规范改变不了人性的本质,反而会把人性扭曲了。跟法家主张的“以刑去刑”、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比起来,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在实践方面,老子设想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国家规模小,人口也少,没有复杂的社会分工,人们的生活简单又自给自足,甚至可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表面上看,这种想法好像是要回到过去,但实际上里面有着很深刻的人性考量,就是要创造一个能让人性自然发展的社会环境。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就是个很好的历史证明。汉文帝、汉景帝推行黄老之术,采用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很快就恢复了,人民生活也安定下来,这就说明,尊重人性自然发展的治国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



      在《道德经》第28章里,老子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性理想。在老子的哲学里,婴儿可不是简单指刚出生的小孩,而是象征着一种还没有被文明改变、保持着本真的状态。这种状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有自发的生命活力,二是情感表达纯真,三是存在方式与道合一。


      “专气致柔”描述了婴儿那种自然和谐的生命状态。《道德经》多次提到“柔弱胜刚强”,因为柔弱代表着顺应自然,而刚强常常意味着人为地去改变。婴儿的柔弱可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更高层次力量的体现。另外,婴儿“沌沌兮”的情感状态特别纯真,没有虚假的东西。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儿表达情绪的时候最直接、最真实,不会受到社会那些规矩的影响。这种纯真的情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可是非常宝贵的,就像老子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最重要的是,婴儿代表着一种和“道”融为一体的浑然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后来庄子发展出来的“坐忘”“心斋”等修养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想要回到这种本真的状态。历史上,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是这种理想的艺术展现。他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特别生动地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完全就是对“复归于婴儿”这种人生态度的完美解释。


      从现代的角度重新审视老子的人性观,我们能得到很多新的启示。在教育领域,“复归于婴儿”的理想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自然的成长规律,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孩子的发展。像蒙台梭利教育法里提到的“准备环境”概念,就和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很相似。


      在心理健康方面,老子对质朴人性的肯定也很有价值。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离自然本真太远了。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其实就是一种预防心理疾病的古老智慧。


      在生态保护方面,老子的思想更有现实意义。他把人看作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整体观念比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早了两千多年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哲学依据。



      老子哲学中关于人性根基的思想,构建了一个从宇宙观到人生观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把“道”当作本体,把“无为”当作方法,把回归本真当作理想,为我们认识人性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在现在这个技术理性不断膨胀、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研读老子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说不定能帮我们找回已经失落的本真,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种从传统中寻找智慧、开拓新方向的尝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独特贡献。


      庄子的人生自由观: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的思想独树一帜。和积极入世追求社会秩序与道德完善的儒家不同,也和强调法治与权术维护国家统治的法家不一样,庄子特别关注个体心灵的自由与超越,从多个维度对人性境界进行了全面拓展,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宝藏。



       庄子把自由提升到超凡脱俗的高度,他说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种自由可不是世俗说的随心所欲,而是心灵和天地自然融合的至高状态。


      要实现这种自由,得先摆脱功利束缚。庄子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就是让人超越自我中心,别把个人利益、欲望和得失看得过重。现实里,很多人被功名利禄困住,为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忙得身心俱疲。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归隐田园,远离官场功利,在山水田园间找到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和庄子“至人无己”的想法很相似。


      同时,还得超越世俗评价。庄子觉得真正自由的人不会被世俗看法左右。生活中,人们常常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为得到认可努力表现,被批评指责就沮丧自卑。但庄子提醒我们,世俗评价主观片面,不能代表真实的自我价值。古代那些隐士远离尘世喧嚣,不追名逐利,不在乎他人评价,按自己内心生活,这就是庄子追求的自由境界的体现。


      庄子对生死也有独特看法,能帮我们化解生死焦虑。他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打破了人们对生死的传统认知。一般人觉得生是好事,死很悲哀,对生死充满恐惧焦虑。可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自然,是万物运行规律。他以豁达心态看待生死,让人顺应自然,不必为生喜为死悲。比如庄子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体现了他对生死的超脱和对人性自由的深刻追求。


      庄子精神自由论的核心是“无待”境界。“有待”是有所依赖、凭借,“无待”则是超越依赖,达到绝对自由。通过“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系,庄子把道家人性的终极关怀从政治领域转到了心灵维度。在政治领域人们常受规则、制度和权力束缚,而庄子引导我们关注内心,追求心灵自由解脱。


      庄子还通过“朝三暮四”的寓言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在这个故事里,狙公给猴子分橡果,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不高兴,改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就开心了,可橡果总数没变,只是分配方式不同。这说明人认知事物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被表面现象迷惑。


      不同主体因为自身生活环境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理解差异很大,这就是主体局限。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无法想象大海广阔;夏天的虫子只能经历夏天,不能理解冰雪寒冷。人也一样,认知会受自身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限制,看问题要开放包容,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别轻易评判他人和事物。


      而且语言在表达事物时存在局限,这就是语言遮蔽。庄子讲“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只能描述事物表面,无法触及本质。就像用再华丽的词描述一朵花的美丽,也无法完全传达那种直观感受和心灵震撼。所以,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语言,要用心感受体验,超越语言局限去探寻真相。



      庄子还指出价值判断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标准,这就是价值虚妄。他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生活中人们常为是非对错争论不休,可这些价值判断都基于个人立场观点,是主观片面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丑定义不同。庄子暗示我们要摆脱是非判断的二元思维,回归本真状态,不被外在价值标准束缚,保持内心自由独立。


      庄子的相对主义人性观不仅化解了儒墨的是非争论,还让我们从新视角看世界和人性,为拓展人性境界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为了恢复虚静明觉的主体性,庄子在《大宗师》《人间世》等篇章里提出“坐忘”和“心斋”的修养方法,通过否定性的修养步骤,清除社会教化对心性的污染。


      “坐忘”是一种超越身体和感官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进入“坐忘”状态,要忘却身体,摒弃世俗智慧知识,摆脱形体束缚和思维限制,与大道相通。这要求我们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专注内心修炼,净化升华心灵。古代修行者在深山闭关,长时间冥想静坐,忘却世俗烦恼欲望,达到心灵宁静自由,就是在实践“坐忘”。



      “心斋”强调内心虚静。“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先停止用耳朵听外界声音,用心感受;进而停止用心思考,用气感应。气虚空能容纳万物,心灵虚静才能与道契合。这需要我们排除杂念,保持内心平静专注,让心灵如镜,清晰映照事物本质。


       在当今快节奏且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坐忘”与“心斋”的修养方法依然有着重要价值。当人们被工作、生活的压力裹挟,心灵变得浮躁不安时,不妨尝试这两种方法,让内心回归平静。于喧嚣中寻一方宁静角落,抛却外界纷扰,专注内心,以虚静明觉之态,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如此,我们便能摆脱诸多不必要的烦恼与束缚,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实现自我精神的升华。


      列子、杨朱等道家学派的人性观点: 


     《列子·杨朱篇》虽然在后世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怀疑它是不是列子本人所写,但它确实展现了早期道家思想中一个独特且吸引人的方面。


       列子觉得生命不是个人完全私有的,“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意思是生命是天地间阴阳二气调和产生的。这一观点把人放在广阔的宇宙自然里,打破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想法。在列子看来,人得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别过度追求功名利禄或者违背自然的欲望。就像古代那些隐士,远离尘世喧嚣,在山林里隐居,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生活,顺应四季变化,享受自然给予的一切。这种生活方式就是在实践列子关于生命自然欲求的观念,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本真的追求。


      列子看待生死很豁达现实,他说“十年亦死,百年亦死”,认为人生短暂,不管活多久,最后都逃不过死亡。所以,与其整天忧虑恐惧地过日子,不如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不过,这种看似激进的享乐主义观点,并不是鼓励人们放纵堕落,而是一种对政治异化的消极抵抗。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压力大,充满恐惧。列子的及时行乐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摆脱精神枷锁的办法,让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快乐和满足。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行为放纵,喝酒作乐,用叛逆的方式对抗当时虚伪的礼教和残酷的政治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列子及时行乐的思想。



      列子还强调现世安乐很重要,他说“尽骄奢之极”,意思是人们应该追求当下的幸福快乐,别把希望寄托在不确定的来世或者功名利禄上。这种观念和老子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理论上相互呼应。老子提倡人们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满足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列子则更加强调当下安乐的优先性,鼓励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美好。比如在古代一些繁荣的时期,老百姓生活安稳富足,会举办庙会、灯会等活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这也是追求现世安乐的一种表现。


       《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常让后人误解杨朱极端自私。但要全面理解杨朱思想,还得结合《吕氏春秋》等资料。


       杨朱强调个体生命非常重要,“人人不损一毫”,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被侵犯的,不能为了所谓的“天下大利”就牺牲自己一点利益。在杨朱看来,个体是社会的基础,只有保障好个体权益,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战国那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各国为争霸权频繁打仗,百姓生活艰难,生命财产没保障。杨朱的“贵己”思想,为个体争取到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利,提醒人们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


       因为天下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个体都不付出,天下怎么能受益呢?这种观点虽然看着极端,但深刻揭示了利他主义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打着“为大家好”的旗号让别人牺牲,最后却没真正实现“大利”。杨朱的思想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利他行为,避免盲目跟从和牺牲。


      杨朱认为人要保持本真天性,“全性保真”,不要被外界的功名利禄、道德规范等束缚。他主张人们按照内心真实感受生活,追求自然自由的状态。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的尊重,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个体主义雏形。古代很多文人仕途不顺或者对社会失望时,会选择去山林隐居,追求自由生活。他们不受官场规矩和世俗眼光限制,按自己意愿生活,写诗作画,寄情山水,这就是在实践杨朱“全性保真”的思想。


       道家人性观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魏晋玄学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禅宗讲究“明心见性”,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道家人性观的创造性发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玄学兴起,玄学家反对虚伪礼教束缚,主张超越名教规范,回归自然本真,这和道家追求精神自由、顺应自然的思想一致。禅宗更强调内心觉悟,认为人通过内心修行能明心见性,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这些对心性的关注探索,都深受道家人性观影响。


      在审美意识方面,文人画追求“逸品”,诗歌讲究“平淡天真”的美学风格,这都延续了道家“复归于朴”的理想。在艺术领域,道家思想影响很大。文人画注重画家表达内心感受和意境,追求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艺术境界。“逸品”作为文人画最高境界,体现了画家对自然、本真、自由的追求,和道家“复归于朴”理想相符。诗歌领域,很多诗人用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情感思想,追求“平淡天真”风格,也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在当代,环保主义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这和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像是跨越时空在对话。随着工业文明发展,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环保主义者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与道家认为自然有自身规律,人类应遵循规律,而不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念一致。道家的这种生态智慧为当代环保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也让我们看到道家人性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道家人性观从关注宇宙论到重视个体生命体验,构建了中国哲学史上很有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理论体系。它推崇自然状态,警惕文明对人的异化,向往精神自由,这些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为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提供深刻启示。在当今社会,人们压力大,精神世界空虚迷茫,道家人性观提醒我们回归自然、关注内心,追求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方式,这对解决现代社会精神问题很有借鉴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