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民族宗教,据传其思想最早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而具组织性的僧团的最早形式为于吉开创的太平道及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天师道),奉道家创立者老聃为道祖(现存的少许分支教派对此稍有歧义,但大多数主要派系还是尊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术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改革及佛教传入一事所带来的影响,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道教。道教在古代曾经十分盛行,但自近代起,道教开始衰微。 道教是一个崇拜多位神祇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积极发展。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学家神化;但直到汉朝中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张道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信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神”和“仙”;其中, “神”指的是神祗,“仙”指仙真,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儒学和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登圣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道德经》等教典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得道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及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仙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在漫长的历史上,道教与佛教之间一直有着复杂的互动。佛教在传入中华一段时间后,便开始与道教互相竞争,一些僧尼曾经把当时道教所崇拜的各种鬼神斥为邪恶的狐鬼精魅以试图突显正义的佛门弟徒所具有的优势。 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道教的最高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 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神”和“仙”。 “神”是指神祗,即天神、地只、物灵、地府神灵、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其中天神、地祗、阴府神灵、人体之神一类的“神”,是先天存在的真圣。“仙”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 道教先人认为天庭有玉皇大帝统治万神,地狱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的概念,地府与海洋作为天庭的附属,而天、地、海三个区域的主神即三官大帝。道教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功曹使者、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并吸收了古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 《太平经》中“神仙”分为六等,张君房《云笈七笺》道书中“神仙”分为十个等级,以道书来说,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最高为“三清”、“四御”,最低为“城隍”、“土地”。这是经过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如妈祖、关帝、岳王、双忠等,本为民间的豪杰英烈,因为民间信仰而纳入道教的神仙。道教早期虽然不供神像,但为了传播方便而开始塑造神像供奉,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阁”)以及“四御殿”,至于其他神仙,则根据道观之历史、地理特点而不尽相同,并合祀“三清”神像。此外,道教先人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如三尸神与庚申信仰。 典籍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此外,文始经、太平经及黄庭经也常列为其本经典、合称道门五经,都是无论任何教派都是必修经典。 此外,常见经典有“抱朴子”,周易参同契、鈡吕传道集、悟真篇,都是道学必修经书。 公元471年南北朝时期陆修静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记载道教符录、斋醮(jiào)、科仪、修炼方法的经典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这些典籍有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产生影响。目前主要是以明代《正统道藏》广为流传,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北宋后出现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经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包括南北朝的《三洞经书目录》,唐代的《开元道藏》,宋代的《大宋天宫宝藏》(《云笈七签》为其精编版)、《万寿道藏》,金朝的《玄都宝藏》,元朝的《玄都宝藏》,明代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和近代的《中华道藏》。 道藏经典分为三洞四辅十二部。三洞为《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所有经典内籍以这三类为大宗。 戒律 最早,道教原本并没有太多清规戒律,并不要求素食,不禁食肉饮酒,可以结婚生子。例如,成仙的黄帝就是饮酒食肉,娶妻生子。古时祭天采用牛、羊、豕,且须用酒,因此早期道教显然不禁止酒肉。 后来,由于外来的佛教传入,才使得道教发生变化,仿照佛教制造了一些清规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是由北魏寇谦之创立,因为早期张道陵所制的道戒不严。到北魏时期道戒松散各成一体,到了隋朝根本废除集体黄赤之术和交五斗米入道。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全真三堂大戒在清朝白云观高道王常月于《钵鉴》中称丘处机革新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戒。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常与民间信仰互相影响,因此也有人称“方术”为“道术”。 炼丹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亦有认为“三元”指元精、元气、元神。 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不当致死的例子,但外丹学仍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另外,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箓、雷法等。 道教仪式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高洁静,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饮酒、不食肉,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中国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仪式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 信众教团 全真教北派自金代王重阳创始后即有出家制度延续至今。正一派的出家制度则先于全真教,并有多位历代高道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最著名者为成就天师的萨守坚。 道教信徒称为信士(未皈依者)、清信士、善男信女等,受三归五戒后称居士,俗家弟子互相尊称师兄、师长、道友、道侣、同道、同参等。因与汉传佛教长期互相影响,两教称谓相似或相同。 出家者则称谓较多,一般尊称道长、仙长、道士、道姑(女性)、道人、道爷、真人(位列仙班者,义为纯真无垢之仙人)、高道等,另有高真、高功、高士、大德、羽士、羽衣、羽人、羽客、黄冠(男性)、女冠(或女黄冠,女性)、乾道(男性)、坤道(女性)和道童(刚出家的年轻人)。根据全真、正一派别的不同,又有全真道士、正一道士的异称;全真斋醮道士称法师,正一斋醮道士称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从事丧葬仪典者称乌头道士;全真还有炼师、嗣师(未受戒)、宗师(已受戒)、律师(方丈)、大师(司戒坛者)。 道观内主持事务者称住持或方丈,是以理事房间(办公室)为方丈长宽得此名;方丈以下的总管称监院;接待信众、宾客者称知客。 张陵及其后嗣称天师,全一派亦有道士自称天师的。 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乐不仅与道教历史同样久远而且秘而不传,其旋律为古雅风格,为宗教与艺术的互相结合。道乐常见于庙宇日常早晚课诵经唱赞,各种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会等宗教活动,或者信徒在各种丧葬、祭拜及日常礼神仪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为道士、法师必备科仪经乐,亦常于庙宇、素食店、茶艺馆、宗教艺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时也常用于静坐冥想、修练气功丹道、提升心灵境界。 宫观与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 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比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过唐。考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们是适应道教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在一般都认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靖(静、静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庐,治中亦可称为馆。所谓靖或静,系奉道之家所设立的静室,意在与家中其他之处隔离。“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握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可见,它最初出现就是为区分圣与凡,道士与一般居民,奉道与俗事的界限而立。 总之,宫观是道教理念的体现,是道教特质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场所,与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别。 可以分为两种: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主要节庆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三元节,就是“三官大帝”的诞辰,并以天官生日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要举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为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为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请神明为运势不好的人消灾解难。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以夏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