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玄学文化 >>太岁文化 >> 『道场常识』之这些清明时节的道场风俗,知道吗?
详细内容

『道场常识』之这些清明时节的道场风俗,知道吗?

20.png


『道教常识』之这些清明时节的道教风俗,知道吗?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01

清明时节,祭扫坟茔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自此之后墓祭之风大型兴盛起来。清明节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

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



02

黄箓大斋,超幽拔苦

从宋代初期开始,官方在清明祭仪中已有道、佛二教的参与。到南宋时,朝廷明确皇帝皇后在寒食清明的祭祀活动中由道士与和尚做法事。

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十三年(1144年),朝廷“掌宫内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凡帝后忌辰,用道、释作法事。”

现今,每到清明时节,各地道教宫观都会举行普度黄箓法会,宋代高道白玉蟾的《海琼白真人语录》言:“(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

通过启建黄箓大斋法会,既为信众超度亡过亲人,也起到了普利无主孤魂的作用。



03

行三巡会,祭厉赈孤

所谓三巡会,始于明太祖时。这项活动也称祭坛会,各地城隍老爷皆会出巡游神。

每年的清明、七月末、十月初各一次,故称为“三巡会”,三巡会的目的是“赈济厉鬼,确保平安”。

据载,“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

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后来清朝官方亦承继了此一传统。

因而,明清时期,道教城隍庙宇举行的“三巡会”,遂成为了清明节正式、大型的祭祀仪礼活动。“三巡会”主要包括祭厉坛、城隍出巡等活动。



上海城隍庙三巡会旧照

“三巡会”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厉”。所谓“祭厉”,即专门祭祀、抚慰那些无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因此,“三巡会”可以说是道教对古代中国民间清明悼亡的一种仪式整合形态。在此影响下,后世许多地方的民间清明祭祀的仪式活动亦多与“三巡会”相伴而行,融为一体。

如,河北《万全县志》载,“(清明)是日,城镇城隍为本年之初次出巡,各家皆祭扫祖茔,添土于各冢”。

《甘肃新通志》载,“清明节前,通行拜墓礼,为春祭。舁城隍神于厉坛,郡县官设馔致祭,士民共礼之”。

04

清明放鸢,去晦迎福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祈福法术: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几千年来,清明节中所内涵的精神主题,与道教的思想、情感、信义融为一体,互相影响,形成了许许多多与道教有关的风俗习惯!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