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是源自于我国本土的传统宗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了。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在蜀地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创立了道教的雏形——五斗米道。道教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依托于黄老道家思想,将《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同时又吸纳了原始巫觋文化。“道”无形无象,生育天地万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道教信仰的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教的发展也历经了兴衰,并且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传统节日,中元节、春节、清明节等都包含大量道教元素,身怀六甲、沧海桑田等词语也都跟道教有关。此外,道教对古代的化学、建筑、书法、音乐等方面也有全方位的影响,陶弘景、孙思邈、葛洪、王羲之都是著名的道教人物。 “正一”二字可以理解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派是由祖天师张道陵创立的,前身为五斗米道,汉安元年太上老君授以祖天师正一盟威之道。正一派以斋醮符箓为主,不戒荤腥,不必蓄发住观,随着时间的发展将天师、净明、清微、北帝、神霄都划归到正一道。 上清派由东晋杨羲创建,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上清派奉南岳夫人魏华存为始祖,以《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两大经典为依托,注重本身的精炁神修持,通过存思服食天地间的灵气以及神灵的真炁,从而可以修炼成仙。东晋之时,杨羲和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所以茅山派又被称为上清派,这也让茅山上清派成为道教“三山符篆”发祥地之一。 灵宝派又称“葛家道”,由东晋末年的葛巢甫创建,将葛玄奉为灵宝派始祖,而葛洪据记载是葛玄之侄孙,自号抱朴子,喜好神仙方术,在医学方面颇有造诣。灵宝派的主要经典是《灵宝五符经》、《灵宝度人经》,主要内容是阐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为最高神。 楼观派,又称文始派、尹喜派,为早期道教门派之一。楼观派位于陕西周至终南山麓,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尹喜有一日发现紫气东来,原来是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将道祖老子请去终南山,老子传经说道,授予尹喜食气炼丹之法,并留下传世经典《五千言》。道教楼观派将尹喜奉为教派的祖师爷,将尹喜的师父老子奉为道祖。 全真道是北宋时期王重阳所创,王重阳在山东传道,并且把自己所居住的庵命名为全真堂,凡是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全真”二字。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派主张性命双修,以化炼内丹为主,从全真派的创立到现在,全真派也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全国两大道教派别之一。 金山派为全真派的一个支派,由龙门第四代孙玄清所创。因金山派发源于山东崂山,又称崂山派。孙玄清,字元玉,号金山,又号海岳山人。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 净明道由天师许逊所创,奉许天师为祖师。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县人。最初任职旌阳的县令,后来辞官修道,并以南昌的西山为活动中心传道,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坛的净明宗坛。净明道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基本教义,又称为净明忠孝道。后来从元朝开始逐渐融合到正一派之中。 武当派,创立于湖北省武当山,为内家之宗,起于宋而兴于明。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其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 孙不二继承了王重阳的内丹思想,并且重视女丹的修炼,强调丹道修炼须先学定心,创立全真道清净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