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科仪是体现道教信仰内容的行为方式,俗话称“道场”。它是道教信仰者接受道教教化、加强道教信仰、培养道教情感、以及交流思想见解的重要手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宗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科仪。信众邀请道士为他们举行消灾延生或超度道场,我们道士要为他们念经拜忏,举行步罡踏斗、破狱冲表等科仪,从而,使信众的心灵得到慰藉,愿望得到满足,但从一个道教徒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宗教科仪有些什么功能、有些什么作用呢?值得我们深思。 一、通神和济度功能 道教信众来到宫观做道场,或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或为了超度亡故亲友的灵魂早升仙界,或为了早生贵子和招财进宝,这些需要通过道士来奏请或召请天地间的神鬼来实现的。没有道教徒的通神,就无法济生度死。 《金箓大斋启盟仪》称“道家所先,莫近乎斋。斋者甚多,大同小异,功德甚重,实能贯通乎上下,以归于最上一乘也。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秘于三元宫中,造端举要,以诏后学。由是观之,则所谓动天地,感鬼神,福邦国,济幽显,舍此道,则何以哉”。意思是道教的科仪名目繁多,但都大同小异,上可通达神仙世界,下可以到达幽冥境界,都可以达到沟通神、人、鬼的关系,使道教信徒的祈求和愿望能够通达到天界的最高处,也能够达到幽界的最深处。 可见,道教仪式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感应神鬼,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安慰,或者帮助幽界的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如果道教科仪离开了通神和济度的功能,信众就不会来到道观做道场,也不会出现万商云集的庙会,也无法给做道场的信众以什么心灵的慰藉。如果信众的心愿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延续。 为了表达道教通神和济度的功能,道教仪式的坛场总是随科仪的内容而幻化的。例如在进表科仪中,法师假十尺大小的地方,铺设罡单,作为九重之天,随着道曲,踏着禹步,像臣子叩见皇帝一样,送达章奏。因此,在进表科仪中,法师的大部分功法都是在罡单上完成的,而罡单上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仙境之物,象征仙界,象征着法师的元神出窍,云游天庭,把信众的心愿飞送给神灵。 在净坛、进表等科仪中,有时道众分班旋绕,犹如仙班在仙界灵霄中,慢行赞颂,“瑶坛偈”唱词:“瑶坛设象玉京山,对越神霄尺尺间;宝黍空浮瞻妙相,珠廉高举瑾天颜;云驭龙降临法界,风烛龙灯映宝台;三界十方齐降鉴,庞留洪神满人间”,描写了神仙世界天庭君臣相见的场景,表达了信众祈福的愿望。 同时,道士阐影科仪时,都会诵念经文中道教天尊神名号,祈请神灵光临醮坛,“金钟交彻,玉磬和鸣,召十方阳德之灵,集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如地狱灯仪、亡斗等,炼度科还会召集九幽孤魂野鬼临坛。人们在坛场里虽然看不到神灵的身影,也听不到神灵的声音,但是,道教认为,只要按仪行事,神灵是会来到坛场听到道教徒的祈请和信众的愿望的。 另外,在有的道教科仪中,法师还要施符法召请天将神吏蒞临坛场,或者法师在行仪时把自己存想成是一方高尊,代天说教,代神施法,甚至代天神选召,如发符、礼斗、进表等科仪,法师要会变神召将道法,否则,法师就无法行仪。神圣的科仪和庄重的坛场,使道教徒感受到神灵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祈求就会得到满足,自己在地下的亡亲会得到升登,从而,在通神和济度功能中,能帮助道教徒解脱各种思想苦闷和世事烦恼,在心灵上得到了满足,灵魂得到充实和欢乐,而这种满足也正是基于对神的信仰。 二、修持功能 道教徒行仪也是修道的一个内容。修道的途径有很多,或钻研经典,身体力行照道教教义思想,或打坐,炼丹养身,或云游访师问道,或耕作,或习武健身,或从事斋醮符箓,诵经礼忏,超生度死。修道方法的多样性,体现了“道”的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 南朝刘宋时高道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罚灯祝愿仪》中说,“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语两舌,故课之以课诵;心有贪欲滇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这就是说,礼拜、诵经和思神等科仪行为,可以管住修道人的身体行为、嘴里说话和头脑里的思想活动,通过礼拜、诵经和思神,道士能够在思想里没有贪婪的欲望,嘴里没有肮脏的语言,行动上没有丑恶的行为,自然达到“洗心净行,心行精至”。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和神灵沟通,能召请天神降临,向神斥说信徒的愿望。所以,道教日常早晚功课开始诵念经文前要念八大咒,目的就是净口、净心、净意、净天地等,澄心涤虑,使身心皈依道途。可见,学习做道场以及在修道中坚持做道场科仪,对自身的修持大有裨益。 道士修持包含很多的内容,而坚定自己的信仰,继承道教教理教义,应该是最重要的内容。道教科仪都是按照教义思想编写的,在各种科仪中,都包含大量的道教教义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领悟。例如,在《斗姆炼度金科》中,在水火交炼以后有词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众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有形;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炼度成真”,这名话,缘起于道教经典《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万物的本体是“道”,是“气”,而处于天地间的人、魂、神同样统一于道,气范畴之中,魂可以投胎成人,魂可以登真成仙,而人也可能下地狱为鬼,也可以上天界成仙,这些都是道教科仪中所包含的道教教义思想。当然,不同的科仪包含的教义内容不尽相同,这是由科仪行为的目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决定的。 其次,在各种科仪中,都包含有忏悔罪错、解冤释结的内容。在《斗姥炼度金科》中在“志心召请”“二十四门苦爽、三十六类伤亡”后,有许多解冤释结的诵白,其中有称“切以积愤成冤,虽戴天而必复,欺心负债,诚切己以难忘。纵侥幸于人间,必牵缠于泉下。念念不忘,冤冤相报,以今请降符章,解释累世冤对,共离苦趣,各遂生方”。科书中有行仪提示“师结北斗诀,存想自己恩怨两忘,一切冤仇解释”。 又如《玉皇宥罪赐福宝忏》中的“除罪、成真”两段,道众替代亡灵忏悔,愿消除“不孝父母罪、不敬天地罪、肆意任心罪、顺邪弃正罪,荤口读诵罪、邪淫妄语罪、无恭敬心罪”等各种罪孽,达到“按妙典以忏除,求诸障之扫荡”,同时,希望此魂来世能够“得证功德身、神通身、慈悲身、良翳身、光明身、自在身等”,“身度三界与道常存”。这样的经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道众在为信众举行超度祖先科仪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信众和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相得益彰。 第三,在各种科仪中,都包含有归依、戒律和愿望的内容。斋天科仪中的“十二愿”即“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民族和睦,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世界和平,十二愿正道兴行”,体现了道教对太平社会的理想愿望。而且,各种科仪行仪时都有皈依道、经、师三宝的内容,在戒律上也体现“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茹荤、戒不敬三宝”等宗教思想,希望道众能“奉戒专一,冥心大道”,这对行仪的道士都有教育意义和修持功能。 第四、道教科仪中的包涵着养生思想。如科仪中经常诵念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就是一部有关养生的经典,“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各有精,精合其气,气合其神,神合其精,绵绵不绝,固缔深根……”,经文阐述了人体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修行之人要注意培植保养,不可轻泄。《三比歌》、《四梦歌》、《三奠酒》等科仪歌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花开花落,日月盈亏,历史典故,劝说世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养生思想的贯穿,对日常修持科仪的道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历来道士有仙风道骨的雅称,不无道理。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念经而不研究经文,阐影科仪而不解其旨,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们道教徒可不能步履人家的后尘。道教科仪的功用也许可能还有很多,我们要牢记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中的告诫,“凡系本宗科典经书,斋醮道法,词意榜语,必当贯熟该通,潜心究竟出处,语默修习为常,行有余力”,他要求我们道士要经常的学习科典和不断的行持斋醮,要做到融会贯通。不能“视科典为文具,因果为虚谈……不究本面家风,日坠祖宗基业。”我们要努力继承好传统宗教科仪,要深入领会其中的教理教义思想,不能囫囵吞枣。在科仪学习上要循规滔矩,如法如仪;在阐影科仪时,要保持科仪的神圣性。 学之道 添加老师微信 成就美好生活 https://www.wtoipo.com/ 上壹篇中国道教五大道场下壹篇道士办丧事的全套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