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方,江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 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在道教中,龙并不是自然之龙,而是蛇化成的龙。《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1 龙:自然与文化的双重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不仅仅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更是道家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道”生发而来,这个“道”无形无象,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智慧。龙,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被视作天地之间沟通的使者,是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的具体体现。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的风雨雷电等现象,这些变化莫测而又威力巨大的自然之力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想象。通过道家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人们将这些自然力人格化为一种强大而神圣的存在——龙。它能够驾驭风云、召唤雨水,甚至影响着季节更替,成为了连接人间与神界的重要桥梁。 清朝皇家道袍:道法自然的象征 这是一件清朝皇家织造局精心制作的道士八卦法衣,专为道观中的斋醮科仪设计。法衣,亦称“天仙洞衣”,展现出独特的直领对襟设计,袖子齐全,整体以深蓝色绸缎为基色,寓意深邃与神秘。 背面的八卦纹样,是道教文化的精髓,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变化。正面左为离卦(代表北、水),右为坎卦(代表南、火),肩部披挂着乾坤,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衣袖背部的纹样,左为艮卦(代表东北、山),右为震卦(代表东、雷),下摆部分,左为兑卦(代表西、泽),右为巽卦(代表东南、风)。这些纹样不仅装饰了衣物,更蕴含着道教的思想精髓。 对襟上装饰着龙虎纹、海水江崖纹和流云,寓意着龙的威严与虎的勇猛,以及水的柔情与火的热情。辅以散落的水果、莲花、葫芦、如意、绶带、飞鹤、蝙蝠和流云,增添了吉祥与喜庆的氛围。 衣边上绣有花篮、蝙蝠、如意和花茎,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和谐。衣襟和衣摆均以猩红色缎边装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背面中间的阴阳太极图案,以金线绣制,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变化,是道教哲学的重要体现。衣袖腋下绣有“栈金银库缎”字样,揭示了这件法衣的皇家身份,专为朝廷皇家道观所制。 当道士有了一定的神通或是上坛做法的时候是可以穿刺有龙图案的法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