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学文化 >>周易命理 >> 《易经》发展出的四大法门、两大学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
详细内容

《易经》发展出的四大法门、两大学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

20.png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在古代,它被视为预测未来和解读事物变化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易经》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640 (1).jpg


  在汉朝,《易经》的地位愈加巩固,成为官方政治和官僚体系的一部分。汉朝皇帝常常派遣专业的《易经》学者为政治及军事决策提供意见。


  在唐代,《易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诗人和画家利用《易经》中的象征意义与变化理念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宋代,《易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影响着政治、文化、商业以及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许多著名学者、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演变。


  有些人认为《易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挑战和需求,但也有很多人坚信,《易经》提倡的反思、平衡和灵活变通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实用的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一、《易经》的四大法门


  1.悟道法门


  通过研究《易经》的理论与实践,助力人们领悟宇宙气运与人生命运的运行规律,从而实现对道的理解与领悟。


  2.推演法门


  通过对八卦图形的推演与分析,我们可以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规划。


  3.卜筮法门


  通过卜卦或使用筮杯、筹码等工具,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吉凶祸福,从而帮助人们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升个人的心灵修养和人际关系。


  4.风水法门


  通过研究环境的风水,可以调整和优化住宅或办公空间的气场和布局,从而促进人们的健康、财富、事业以及家庭和睦。


  二、《易经》两大派的形成


  古人把易象、易数、易义和易理称为“易的四大德”。


  简单来说,“象”代表了卦象以及“义”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的象征,“数”则反映了卦象中所包含的数理关系,而“理”则是对万物规律的研究与探索。


  最初,六十四卦并没有文字解释。孔子在《易传》中从象征和数字的角度对卦爻辞进行了阐释,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孔子之后,易学分化出两个主要学派:“象数派”和“义理派”。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易经》的研究者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派系:象派、数派、义派和理派。而象派与数派、义派与理派又可以归类为两大类。


  有人认为,象数派与自然科学比较接近,而义理派则更贴近社会科学。象数关注的是事实的“必然性”,而义理则侧重于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必然”。象数是《易经》的基础,而《易传》的义理则是从象数的变化中演绎而来的。


  自易学产生以来,象数派与义理派这两大流派之间的争论始终没有间断。


  然而,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对立与互补就像太极图中的两条“阴阳鱼”。


  三、象、数、义、理、占


  1.象


  《易经》的符号不仅象征着各种事物,还与时间和方位关系密切相关,涵盖了现象、意象和法象等多重含义。这些符号构成了宇宙统一的理论模式。除了卦象和爻象,太极图、八卦图和六十四卦图等也都属于象的范畴。


  2.数


  《易经》占卜卦象的基础是其数理表达,它涉及对“象”的定量分析。除了筮数和爻象外,还包括阴阳数、大衍数、天地数、卦数、河图数和洛书数等内容。


  3.义


  有学者认为,《易经》的原意可以通过三个意义系统来体现:首先,卦辞和爻辞构成第一意义系统;其次,《彖传》、《象传》和《文言》属于第二意义系统;最后,《说卦》、《序卦》、《杂卦》和《系辞》则形成第三意义系统。


  4.理


  反映《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包括对天道的理解、人道的认识、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辩证法等方面。


  5.占


  象、数、义、理在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众多。


  四、象数学派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解释:


  首先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态,其次是八卦所代表的事物的象征意义,最后是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


  “数”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代表卦中每个爻的属性数字,二是表示爻的顺序数字,三是占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计算方式。


  在两汉时期,《易经》被视为儒家五经之首,成为流行的学术研究。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们认为,《易经》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象”,认为所有的卦辞和爻辞都是以“象”为基础,因此他们从象数的角度来解读《易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衰退,北宋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再次revived了象数学派。


  陈抟创绘了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多种图示,以解释《易经》的卦象和爻辞。其继承者邵雍则创造了“皇极经世”图,替代了汉代的“天人感应”理论。


  五、义理学派


  汉末的儒生通过象数来解释《易经》,过于关注卦辞、爻辞与卦象之间的逐一对应关系,这导致他们的义理学派体系变得异常复杂。


  孔子在撰写《易传》时已经出现了义理派,而系统化的义理派则始于三国时期的少年天才王粥。


  王粥针对当时象数学派的问题,提出了“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反驳了汉儒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方法。他主张应重视理解和把握《易经》的基本原则。


  北宋时期,王安石等人从历史的角度对《易经》进行解读,他们并不关注卦象本身的含义,而是通过历史事实来验证《易经》理论的正确性。


  后来,人们将《易经》戏称为学者派和江湖派,以突出其高雅与通俗的区别。


  江湖派通过《易经》衍生的各种占卜术谋生,尽管这种方式有些低俗,却在大众中颇具影响力;而学者派则专注于研究《易经》中的深奥哲理,对生活中的小事预测并不感兴趣。


  六、“象数”与“义理”的核心要义


  在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和郑玄等人通过象数来解读《易经》,创立了卦气、纳甲、爻辰和互体等理论,进而形成了“象数学”的学说。


  北宋的邵雍创立了“先天学”,使得象数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演变成一个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和养生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象数体系,难以与“术数”明确区分。


  一般来说,“象数”是用来探讨宇宙生成规律的自然哲学,而“术数”则是用来预测人事的吉凶方法。对于象数学的看法,后世评价不一。一些赞成者认为象数学不仅丰富了易学,而且与《易经》和天地万物的道理相一致,既实用又具有科学性。


  否定者认为象数的解释偏离了《易经》的本意,不符合正宗的易学,并且与哲学毫无关联,导致走入了“存象忘意”的误区。一些学者甚至将某些“象数”派的分支斥为“下里巴人”。


  与象数不同,“义理”反映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刚柔相推而变在其中”、“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关于宇宙基本规律的论述。认为人应顺应时势,努力进取,并具备忧患意识。


  但同时也传播了“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以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神灵信仰,这样的“义理”经过后世的发展变得愈加复杂。


  三国时期的王强通过老庄哲学来解析《易经》,宋代的程颐和朱熹则利用理学进行解读,张载则采用气学进行说明,杨简则是通过心学来阐释《易经》。他们都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其中许多观点已经偏离了《易经》的原本意思。


  象数学派主要注重通过变化的卦象来预测未来,并将占卜的结果转化为数字以便进行解读。


  他们认为,所有事物都蕴含着内在的数学规律,可以通过计算和推演来揭示。数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孙思邈和郭守敬等。


  义理学派强调对《易经》中道理和哲学思想的解读。他们认为,《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哲学理念,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提升个人的境界和修养。该学派的重要人物包括周敦颐和朱熹等。


  两种学说各具特点和优势,对《易经》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