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易》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最早形成独特体系的哲学著作,通常被称为《易》或《易经》。 学界普遍认为,《周易》的古经部分包括六十四卦,基本形成于西周初期。最初的《周易》仅包含“经”这一部分,后来又出现了用来解释古经的十篇《易传》,传说是孔子所撰写。汉代的儒家将这两部分合并使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周易》是指经传的整体。 “经”部分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及其对应的卦辞,共有六十四篇;“传”部分则包括《文言传》、《彖传》的上下、《象传》的上下、《系辞传》的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七种,共十篇,统称为《十翼》。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易》道深奥,人们经历了三位圣人,历史跨越了三个古代时期。”《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从远古时代到春秋战国的漫长历程,是一部跨越多个时代的作品。 《周易》是古代用来研究和占卜宇宙变化规律的重要著作,由于汉朝儒家将其归入六经,因此被称为《易经》。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通行本分为《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经”字本身有常规、不变的意思,汉代对于儒家经典的称呼,不仅限于《周易》,像《诗》、《书》、《礼》、《春秋》等也被称为“经”。 “传”字有传授的意思。在古代,负责传授经书的经师通常会对“经”的文字和内容进行阐释,这种阐释被称为“传”。专门解释《易经》的著作则被称为《易传》。 《周易》是指西周时期创作的经典文献,原本名为《周易》,属于《易经》的经文部分。它由六十四卦构成,每一卦包含卦象、卦名、卦辞、爻题和爻辞。 六十四卦总共有三百八十四个爻,结合乾卦和坤卦各自的九爻和六爻,总计为三百八十六爻。这六十四卦的爻辞涵盖了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与事件、人事的得失,以及吉凶的判断等内容。 2 《易传》又称为《易大传》或《十翼》,传统观点认为是孔子对《周易》的阐释,包含十篇,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和《杂卦》和《序卦》。 《彖》部分对《易经》中各个卦象的含义进行阐述,主要集中于卦名、卦象和卦辞,而不讨论爻辞;《象》则解释了《易经》中各卦的卦象和爻象;《文言》专注于解释乾卦与坤卦的卦义;《系辞》则概述了《周易》的基本原理;《说卦》解析了八卦的特性、方位及其象征意义;《序卦》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杂卦》则探讨了各卦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春秋时期起,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周易》进行了多种解读。在中国历史上,解释《周易》的著作多达两三千种,现存的就有将近千种。 在谈到这些经典文献时,我们通常将其称为“易学”,例如《周易集解》、《周易本义》和《周易折中》等等。 “学”指的是自汉朝以来,经师和学者对《周易》及其相关著作《易传》进行的各种解释。之所以称其为“学”,是因为从汉朝起,所有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都统称为学,即经学。从汉朝开始,儒家经典的系统性著作通常分为经、传、学三个部分,《周易》的体系也是照此方式构成的。 《周易》在中华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儒家十三经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在经学领域,易学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周易》是文化史上最古老、地位显赫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历史悠久,早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尤其对该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传统文化的方面都受其熏陶,与之交融,各种学术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周易》的启迪,甚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毫不夸张地说,易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皆将《周易》视为经典之首。 历史上取得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易学的研究者。例如唐朝的虞世南、宋朝的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以及清朝的李光地等人。在汉朝,王凤和唐代的虞世南都极为推崇《易经》,他们表示:“不读《易》,无法成为将相。”那些未曾学习《易经》的人,往往难以成为优秀的宰相或杰出的将领,《易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据说《周易》是周文王在监禁期间,研究《易经》后所写的总结。这也正如《史记》中所提到的“文王被囚而演《周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所有文化,都是在文王撰写《周易》之后逐渐发展而来的。南怀谨先生甚至表示,“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源于这本书,均源于《易经》所包含的几个卦象”。 3 实际上,在《周易》之前,还存在两部《易经》,分别是《连山易》和《归藏易》。这三部《易经》总称为“三《易》”。 《周礼·大卜》中的内容指出:“大卜负责掌管三种《易经》的方法,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连山》是神农时期的《易》,其八卦的位置与《周易》的八卦位置不同。在黄帝时代的《易》中则是《归藏》。其中,《连山》以艮卦为开端,而《归藏》则以坤卦开头,到了《周易》则以乾卦作为起始,这三部《易》之间存在这些显著的差异。 提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现如今,许多人谈论《易经》时,往往只关注于《周易》。有人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比如在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证实了“三《易》”理论的基本可信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清代人编撰的《三易备遗》。 关于《周易》与《连山》、《归藏》之间的传承关系,目前的资料仍然不够充足。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三部《易》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继承的关系,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周易》被学者视为占卜之书或哲理论著,但深入研究其创作背景可发现,尽管其以卜筮为主要用途,实际上蕴含了贯通古今、直指天地的智慧,其本质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意义。《周易》不仅囊括了经典和传承,更因其内容源远流长、体现天人之道的微妙关系,以及其核心思想的深厚,理应被视为我国古代一部独特的哲学著作。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字分别对应八卦的卦名。什么是卦呢?古人解释说:“卦者挂也。”也就是说,卦是指挂起来的现象,而八卦则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八种元素,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由三画组成的卦。将这八卦两两组合,就形成了六十四卦。 这八个事物的现象呈现出来,就是八卦。整个宇宙是由八卦构成的,宇宙中的现象都体现于此。现在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原理。 乾卦象征着天空,而坤卦则象征着大地。这两个符号代表了时间、空间和宇宙的整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巨大存在,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它们像球体一样不停旋转。因此,离卦象征着太阳,坎卦则代表月亮。这两个天体不断在天地之间运动,因此产生了四个卦象。 还有两个卦象是震卦和巽卦。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风。雷声一响便是震动,雷电孕育万物,因此万物源自震动。一旦震动发生,空气流动就变成了风。 还有两个卦是艮卦和兑卦。艮卦象征高山和陆地,兑卦则代表海洋和河流。在宇宙中,除了这八种主要现象,找不到第九种更大的现象。大的现象只有八个,不止于此,也少于此,它们彼此之间是对立的。然而,这八种现象的变化却非常巨大,是无穷无尽的,无法用有限的数字来表示,变化自然也是无尽的。 卦数是指《易经》中卦象所代表的数字。上面提到的“乾一”到“坤八”,就是周易的八卦所对应的卦数,这也被称为“先天八卦数”。在使用《周易》进行占卜时,起卦是非常重要的步骤。通过将得到的数字转换为六十四卦,所依据的正是《周易》的先天八卦数。 《汉书·律历志》指出:“自伏羲绘制八卦以来,历经黄帝、尧、舜时期的完善,到三代时期更是沿袭古制,建立了规则与法度。”在本书中,卦数主要是指先天八卦的数量。 4 先天八卦,也被称为伏羲八卦。根据《系辞》的记载:“古代包义氏统治天下时,向上观察天象,向下研究地理,观察鸟类的纹理和地势的宜居之处,从自身和周围事物中获取灵感,因此开始创作八卦,以传达神明的德行,归纳万物的规律。” 先天八卦的理论源自于大约七千年前的伏羲氏对事物观察和象征的思考。 古人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源于太极,进而分化为阴阳。因此,阳用“一”来表示,象征着阳爻,属于单数;而阴则用“--”表示,象征阴爻,属于双数。 “太极易发,生出两仪;两仪演化出四象,四象又衍生出八卦。”这描述了先天八卦的生成过程。在这个演变中,最初是太极,然后是两仪,最后形成八卦,象征着宇宙的形成。“一”和“--”是八卦的基本标志,代表了阴阳的对立和万物变化中最基础的阴阳两气的象征。 一阴一阳被称为两仪,进而各自衍生出一阴一阳的形象,也就是将一个整体分为两个,产生出四种状态,即少阳、老阳、少阴和老阴,这被称为“两仪生四象”。四象再进一步分为两,各自产生阴阳,从而形成八卦,这就是“四象生八卦”。换句话说,在少阳、老阳、少阴和老阴这四种状态上,分别添加一个阳爻或阴爻,“叠加成为三”,最终产生出八种新的符号。 在少阴卦上添加一阳爻,会得到离卦;再加一阴爻,则变成震卦,依此类推,可以依次得到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和坤卦,排列顺序为从右到左。这种八卦的排列顺序和卦数被称为先天八卦之数,该图被称为先天八卦横图,也称伏羲八卦次序图。 先天数的产生源自于混沌的太极,既无形状也无象征,无法定位,只是气的相互生成,阴阳逐渐相互叠加,从而自然形成了一至八的数字,因此称之为“先天”。 《说卦传》中提到:“天地之间有明确的定位,山和泽能够相互沟通,雷与风相互依存,水与火则相互排斥,八卦之间相互交错,过去的事情按照顺序发展,未来的事情则反向推演,因此,易经中的逆数表现得尤为重要。”这段话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论基础。 八卦根据其所代表的事物性质,以两两相对的方式排列,形成四对相对立的卦象,分别位于两端,体现了阴阳的对立。这四对卦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先天八卦的方位图。 天地的定位:天在上,地在下,乾卦在南,坤卦在北,南北相对,上下相连。从这两卦的爻象来看,乾由三阳爻构成,属于纯阳之卦;而坤则由三阴爻组成,属于纯阴之卦,二者完全相反。 山泽通气:艮卦代表山,位于西北方;兑卦代表泽,位于东南方。泽的气息与山相通,这代表山上降雨;而山的气息与泽相连,象征着山下的泉水。通过两卦的爻象分析,艮卦上面为一阳爻,下面有两个阴爻;而兑卦则是上面一个阴爻,下面有两个阳爻,这两卦形成了对立的关系。 雷风相薄:震卦代表雷,位于东北方;巽卦则代表风,位于西南方。二者互相交融,形成一种紧密的关系,雷声急促时,风势就愈加猛烈;风势强劲时,雷声也会变得更加迅猛。从这两个卦的爻象来看,震卦的上面有两个阴爻,下面有一个阳爻;而巽卦则正好相反,顶部有两个阳爻,底部有一个阴爻,显示出两卦之间的对立关系。 水火不相交:离代表太阳,位于东方;坎代表月亮,位于西方。水与火不相互抵消,离象征火,坎象征水。水通过火来驱散寒冷,而火则依赖水来维持热量,因此两者相辅相成。根据八卦的爻象,离卦的上下为阳爻,中间为阴爻;而坎卦的上下为阴爻,中间为阳爻,二者形成对立的关系。 从八卦的卦爻结构明显可以看出,除了乾卦和坤卦是纯阳和纯阴的卦,其它的震卦、坎卦和艮卦均由一个阳爻和两个阴爻组成,而它们的爻画都是五,属于奇数,代表阳性,因此这三卦被认定为阳卦。而巽卦、离卦和兑卦则是由一个阴爻和两个阳爻组成,爻画为四,属于偶数,代表阴性,所以这三卦被视为阴卦。 从乾一到震四,先是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旋转至巽五;接着从巽五到坤八,也是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其路线呈现出“S”形曲线,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逆行”。在这条S形的运动轨迹上,从乾到坤,按照先天卦的顺序依次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种自上而下,先左后右,数字由少到多的排列方式叫做“逆数”。相反,从坤到乾,由下而上,先右后左,数字由多到少的排列方式则称作“顺数”。 根据先天八卦理论,乾、坤、艮、兑、震、巽、坎、离这八个卦象是成对相对的。每一对卦爻都包含着顺与逆、奇与偶、阴与阳的关系,即在阴中包含阳,阳中含有阴,阴阳之间互相交错变化,呈现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就是先天八卦方位体系中的辩证思想。 在先天八卦图中,八卦体现了阴阳变化的规律,代表了顺与逆的相互交织和对立统一的宇宙生成法则。根据先天八卦图及其相关的数字,我们能够预测和推断世间万物,数与理息息相关,理与数不可分割,这就是本书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