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客家民俗|旧时“莳田”生产习俗

20.png


随着人口迁移,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山区田地多荒芜,蒔田习俗几乎失传,行文简析80年代中期以前旧俗,因地域差异导致习俗不同,有所偏颇、疏漏处,万望诸君补充。


客家以水稻种植为安身立命、世代传家之本,因而有着许多关于稻作生产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稻作民俗体系。


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而稻谷即将收割之时,农历六月的客家人又要纷纷“吃新"、“尝新";稻谷收割完毕,感恩的客家则要摆"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


粤东客家在做好秧田准备播种前,均要举行一个“挂田钱”的祈丰仪式,在削好的竹竿上粘上纸钱,挂在秧田中间。


赣南客家则在插秧以后,要在田边插上3支香,挂上3页纸钱。清明前后,各家户还要做“艾米",把做好的“艾米“提到秧田里去祭祀,希望自己的秧苗无病无灾,茁壮成长。这种祭祀形式,当是客家先民向当时土著之一壮族学习的。


赣南大余客家播谷种俗称“点禾子",播早稻一般在惊蛰日前后,因此又俗称"点惊蛰"。播谷种日一大早,各家户纷纷备齐香烛、纸钱到田头祭祀田螺菩萨,祈求保佑丰收。


赣西吉安客家也有“祭秧田”的风俗。春播之日,将线香3根、纸钱3张用红线扎好,包在香头上,插在秧田角。然后鸣爆竹,祷告社稷之神,祈求秧苗不烂,长势良好,然后将已发芽的种谷种子播下田去。


俗云“秧好一半禾"。旧时农家播种都要择吉日才下秧田,播种时,从长青树上取一根树枝插入田塍,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即五谷神保佑,让禾苗长得像常青树一样茂盛茁壮。


有的还诵念祝祠:“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纸,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然后用线香穿红纸插在田边,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知觉。


种谷转青后,家家户户做"秧青粿"供奉禾官菩萨,祈求保佑秧苗茁壮成长。有的播种人头戴斗笠,紧闭嘴巴,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避免鸟雀啄食;还有的播种人用五指插一下田埂,意为“五虎下山”,以防野兽、鸟雀之害。


秧苗刚露出水面,农妇就端上斋饭、斋菜送到田边,接着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像青葱青蒜一样茂盛。


客家开秧门日需备荤腥酒菜、田艾米粿、香烛纸钱等,在田头及社官庙祭拜,祈求保佑丰收。男主人还一大早下到秧田里,拔一把最茁壮的秧苗回家,供奉在神案上,俗称"催秧"。


客家开秧门日尤其注重,各家户均要备“莳田酒"。客家莳田多延请亲朋、邻里相帮,开秧门仪式后,就请莳田能手“开秧盘"。客家“莳田酒"很是丰盛,大余客家俗谚云"莳田杀鹅,草子变禾",认为待”莳田客"越大方,是年的收成就越好。


过去赣南宁都客家莳早稻田首日,要在祖宗堂上杀鸡或宰鸭,要备办三牲、米酒、香烛到社坛、社公庙、五谷祠、祖宗祠堂上供奉,这些习俗类似于“开秧门"。

开秧门

首次插秧时需举行“开秧门”仪式:由老农在田头焚香烛、洒酒,拔取最壮秧苗供奉神案,随后青年男子下田插秧。仪式后设“莳田酒”,待客以丰盛饭菜,寓意丰收。

接春与开犁

元宵节后择吉日“起春”(开犁),立春前一日举行接春仪式:用青菜叶、蒜、葱、芹菜等供奉,点燃鞭炮并竖鸡蛋,若鸡蛋直立则视为春已接至,可开始耕作。开犁前需用酒糟拌米饭喂牛,并祭拜犁具以求耕作顺利。    

浸种与催芽

惊蛰前后浸种,将稻种置于灶上祈求灶神护佑,再用稻草包裹悬挂灶前吸收热气,随后浸泡催芽。此过程需严格遵循农谚“懵懵懂懂,惊蛰浸种”。

播种与护秧

选择吉日播种,播种时诵念祝词:“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线;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并在田头插红纸线或稻草人驱鸟。种谷转青后,制作“秧青粄”供奉五谷神,祈求秧苗茁壮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