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最好有三种爱好。上班是为了赚钱,社交要考虑对方,只有爱好是个人意志最好的体现。 第一种是运动型爱好,比如健身、爬山、徒步。运动是唯一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只要你在自己舒服的范围内长期坚持某一项运动,它就是可以让你持续的更好看,更健康,更有活力。 这种来自身体的稳定收获是一切安全感和掌控感的基础。 尤其是当你出生在一个忽冷忽热的家庭里,你和爸妈提需求,他们有时回应,有时不回应。你和爸妈倾诉痛苦,他们偶尔理解,偶尔又抱怨你没用。 那么你的安全感其实很难从外界去找,因为本质上你并不相信别人会持续对你好。越好的人越会激发你内心被抛弃的恐惧。 但凡对方有一句话让你不舒服,你的灾难化思维就总能想到连我的爸妈都不爱我,那他也总有一天会伤害我。 萨特有一个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是通过选择与行动构建的。这时候坚持一项运动,让你的身体给自己稳定的回应,就能帮助你塑造更自信更坚韧的自我。 第二种是输出型爱好。比如写作、写影评、分享心得。 人生回报率最高的一件事就是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在于只输入不输出。 心理学中有一个信号理论,指的是在社交互动中,那些手握成果和作品的人会传递出更多的价值信号,更容易被他人信赖。 假如你的生活支点只有读书、看剧和徒步,这些兴趣确实能够让你自我成长。但是在人际互动的层面来看,你的能量全都在内部循环,无法对外创造,那你的价值信号就会变得很弱。久而久之,你也很容易变得自卑,焦虑。 因此,我会强烈建议你至少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它会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你将更多的锻炼到自己的认知,主动去创造,去影响,甚至去改变世界。 这个过程就能帮助你有效的对抗虚无感。 第三种是体验型爱好。它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它可以是让你感动的电影片段,让你感受到触动的音乐,也可以是让你产生民族自豪感的历史文物。或者…洗脚~ 体验型爱好的关键是在于体验,甚至是反复的深入的体验。这是一种比功利化选择更高级的探索,代表着你愿意开放自己的内心,不停的通过与外界共鸣来拓展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很喜欢黄锦敦的一句话。他说,在写实的生活里要依旧保有魔幻的眼睛。 魔幻充满了奇异和神奇的感受,写实却属于日常琐碎。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面难免会感觉到无趣,感觉到麻木。 但如果我们用魔幻的眼睛去体验生活,把经历的一切都当成精彩的故事,投入身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共鸣,那么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人之所以受困,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有问题,而是他生活在充满问题的故事版本里。 四季轮转会带来不同的景致和不同的生命律动。那一个被形容成无可救药的孩子,他有没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价值? 一个被抛弃被分手的受伤者,他有没有除了爱情之外的自我叙事? 一定是有的。 更细腻的体验能让你忠于自己。 更开阔的视野,让你遇见意想不到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