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起源: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融合先秦道家哲学、巫术方术与民间信仰,形成完整宗教体系。 2、根本经典:《道德经》为核心经典,《庄子》《列子》等哲学著作与《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共同构成教义基础。 3、三清信仰:玉清元始天尊(万物本源)、上清灵宝天尊(万物演化)、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化身)为最高神,象征道的不同显现。 4、四御辅政:玉皇大帝统御三界,紫微大帝主四时气候,勾陈大帝主持兵革,后土皇地祇主宰山川,辅佐三清治理宇宙。 5、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身心与宇宙节律的统一,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八仙过海:铁拐李、汉钟离等八仙象征不同社会阶层,其传说体现济世救人的道教精神。 7、三官大帝:天官赐福(上元节)、地官赦罪(中元节)、水官解厄(下元节),对应三元节习俗。 8、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主司人间子嗣与修行,为女仙至尊,地位崇高。 9、护法神将:王灵官为道教第一护法神,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司职护法驱邪,常供奉于宫观山门。 10、地方神灵:城隍、土地、灶神等民间神祇融入道教体系,形成“家宅六神”守护信仰。 11、内丹修炼:通过调息、静坐凝练精气神,追求“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 12、外丹术:唐代前以金石炼丹求长生,后逐渐被内丹取代,客观推动古代化学发展。 13、符咒法术:符箓需配合咒语与手印,用于祈福驱邪,如雷法、奇门遁甲。 14、导引服气:五禽戏、太极拳等通过呼吸与肢体运动调和气血,体现“以柔克刚”理念。 15、辟谷养生:不食五谷但需辅以服气或服食丹药,并非完全禁食,需专业指导。 16、斋醮科仪:通过斋戒、诵经、祭祀沟通神灵,分为祈福、超度等类型,需遵循严格仪轨。 17、三元节:上元燃灯、中元放河灯、下元祭祀水官,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18、戒律规范:全真派持“五戒”,正一派侧重符箓禁忌,共同遵守“四不食”(牛、狗、大雁、乌鱼)。 19、三不言:早晨不谈梦、午时不谈杀、晚上不谈鬼,避免扰动修行心境。 20、服饰材质:道袍多用天然纤维(丝绸、麻布),颜色依等级分为青、蓝、紫,体现自然理念。 21、正一道:以符箓斋醮为主,道士可娶妻生子,祖庭为龙虎山天师府。 22、全真道:注重内丹修炼与出家清修,王重阳创立,丘处机曾“一言止杀”闻名。 23、南北差异:全真派多分布北方,正一派盛行南方,共同构成道教主体。 24、中医基础: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源自道教,《黄帝内经》融合道家思想。 25、武术流派:武当太极拳、峨眉刺、华山剑术以“以静制动”为特色,体现道家哲学。 26、太极图:黑白双鱼代表阴阳对立统一,中间曲线象征动态平衡,为道教核心符号。 27、八卦体系:乾、坤、震、巽等八卦衍生六十四卦,用于占卜与阐释宇宙规律。 28、河图洛书:传说由龙马、神龟背负现世,为道教宇宙论与风水理论的源头。 29、《道藏》总集:收录历代经典、论著及法术文献,是道教经籍的百科全书。 30、《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系统阐述内丹修炼理论。 31、一气化三清:道的本体“一气”衍生为三清尊神,象征道的不同显现阶段。 32、三十六重天: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大罗天为最高境界。 33、女仙地位:西王母、妈祖等女性神祇在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对阴性力量的尊崇。 34、木鱼起源:原为道教召集信众的工具,后演变为诵经法器,用于震慑妖魔。 35、禹步踏斗:模仿北斗七星方位的步法,用于仪式中感应天地之气,相传为大禹所创。 36、称谓礼仪:男性称“乾道”,女性称“坤道”,尊称“道长”,行礼为稽首或作揖。 37、禁用檀香:因气味浓烈违背清静教义,多用降真香祭祀。 38、戊日禁忌:逢农历“戊”日不诵经、不朝真,以免触犯天地禁忌。 39、神像禁忌:避免触摸神像头部,上香时需净手以示恭敬。 40、饮食禁忌:禁食葱、蒜等辛臭蔬菜(“五荤”),因其影响修行与神灵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