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道家培养控局能力和策略思维的六个要点

20.png

道家思想远非表面上的消极避世,而是一套深奥的策略思维体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家的智慧殿堂,探寻其中蕴含的控局之道。

道法自然:掌握规律方能控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道德经》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但它却是支配一切的根本法则。

冯有南指出,道家控局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和顺应这个根本规律。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游刃有余。

《道德经》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自己如此”的本然状态。道家主张做事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是强加个人的意志

想想大禹治水的故事。他的父亲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洪水愈发肆虐;而大禹则顺应水性,采用疏导之法,最终平息了水患。这正是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体现——不对抗事物的本性,而是利用其内在规律来引导局面。

在现代管理中,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不会事无巨细地控制每一个环节,而是建立合理的机制和流程,让组织自然运转。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曾表示,他的管理哲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我从不管理公司,我只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优秀的人才能自由发挥。”

以柔克刚:不争之争的智慧

道家最为人称道的策略之一就是“以柔克刚”。在一般人追求强势、显露才华的时候,道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倡导守柔、处下、不争的处世态度。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有一段精彩论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看似柔弱,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柳条随风摆动,却能在风暴中存活。道家从中悟出:柔弱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具韧性的生存策略。

冯有南在分析楚汉相争时指出,项羽一生七十余战,战无不胜,却最终垓下被困,乌江自刎;而刘邦屡战屡败,却最终成就帝业。为何?正是因为刘邦懂得柔韧之道,能够适时退让,积蓄力量。

想想看,在职场上,那些动不动就亮出底牌、强硬对抗的人,往往最早出局;而那些懂得适时低头、灵活应变的人,却常常能笑到最后。这不是偶然,而是道家智慧的印证。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愿意处于下方,才能海纳百川;不与人争,天下才无人能与之争。这种“不争之争”,正是道家控局艺术的高明之处。

无为而治:不控制才是最大的控制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最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很多人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实则大谬不然。

冯有南解释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不妄为”——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强行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治”是一种高超的控局艺术,通过最少的干预达到最优的效果。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段话原本是谈治国,但其原理可应用于各种管理场景。

想想看,一个整日 micromanage 的领导者,往往会让团队失去创造力;而一个懂得“无为而治”的领导者,则会给团队足够的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力。汉初的“文景之治”正是践行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结果,政府减少干预,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终开创太平盛世。

在现代教育中,这一思想同样适用。智慧的家长不会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这种“不控制”的教育,往往能培养出更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见微知著:洞察机先的远见

控局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应对,更在于何时应对。道家特别强调洞察先机的能力,在事情尚未成型时就察觉其发展趋势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局势稳定时容易维持,在变化尚未显现时容易谋划,在脆弱时容易化解,在微小时容易消散。

冯有南提到,道家修养中特别注重培养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通过静心明志,去除成见和杂念,让心灵如同明镜,照见事物的细微变化。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完美诠释了这一智慧。当疾病还在肌肤之间时,蔡桓公不以为然;等到病入膏肓,纵是神医也回天乏术。真正的控局高手,就像扁鹊一样,能够在问题尚未显现时就察觉端倪。

在商业领域,这一智慧尤为珍贵。微软之所以能在云时代成功转型,正是因为萨提亚·纳德拉早早察觉到了行业变化趋势,在危机尚未完全显现时就开始布局变革。这种洞察先机的能力,正是道家强调的“见微知著”。

阴阳平衡:全局思维的奥妙

道家思维的另一特点是强调整体性和平衡性。阴阳学说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控局的关键在于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道德经》第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

冯有南分析说,许多人控局失败,就是因为只看到一个方面,忽视了其对立面的存在和作用。就像秦始皇,只知严刑峻法可以治国,却不知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的道理,结果秦朝二世而亡。

在现代投资中,这一思想尤为适用。成功的投资者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构建平衡的投资组合,在不同资产类别间寻求最优配置。股神巴菲特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哲学,正体现了道家阴阳平衡的智慧。

虚静之心:控局的内在修炼

道家认为,要有效控局,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内心。如果心随境转,就会被外境所牵制;只有心如止水,才能清明照见局势。

《庄子·达生》篇中有一个“醉者坠车”的故事:喝醉的人从车上摔下来,受伤却不重,因为他不知道恐惧,全身放松。庄子借此说明“神全”之重要——当精神不受外界干扰,处于完整状态时,反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变故。

冯有南强调,道家控局之道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内在修养。通过“心斋”“坐忘”等修炼方法,逐渐去除内心的成见、欲望和情绪波动,达到虚静状态,从而更清晰地洞察局势。

想想看,为什么有些人在危机面前能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决策,而另一些人则惊慌失措?区别就在于内心的定力。诸葛亮摆空城计,正是因为内心足够镇定,才能在危急关头演出这样一场好戏。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变化加速,我们更需要这种虚静的智慧。定期远离喧嚣,回归内心,培养定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些智慧在现代社会的领导管理、投资决策、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道家文化看似玄远,实则蕴含着极为实用的处世智慧和控局艺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控局不是强力的支配,而是顺势而为的引导;不是紧张的控制,而是从容的应对。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道家这种超然的智慧和深远的策略思维。通过学习和践行道家文化,我们或许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局勢中,找到那一份从容和明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局”

《道德经》最后一句点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或许就是控局的最高境界——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双赢,在不争的姿态下成就大事。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