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悠绵绵,其根本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人本精神、秩序和谐、尊尚自然、崇敬祖先”。 那么,传统究竟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传统就是以往之道,古来之道,是自古传承的道路,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的人文祖先带领我们一路走来的轨迹。这条道路虽是客观存在,却如管子所言“虚而无形”,已被历史与时间所湮没。因此,自人文开化,准确地说是自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期”以来,历代思想家都开始自觉地探寻这条道路。由此产生了对“道”的不同诠释,在中国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多思想流派。
儒家的诠释较为实际具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则更显虚无缥缈,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道”视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本源,乃至后来直接以“道”命名其学派。可见,在先贤眼中,“道”至高无上,至关重要。各学派的根本分歧,实则在于对“道”的理解不同。此后,“道”逐渐被抽象升华,最终成为规律与法则的代名词。
许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即“道”的文化,当年冯友兰与泰戈尔曾有过一次国际对话,泰戈尔指出中国文化是“为道日损”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为学日益”的文化。用老子的话概括中西文化差异,颇为精妙。“道”既是文化的源头,甚至可视为宇宙的本源,本质上也是事物的终极结构与精粹所在。
中国思想家孔子强调“述而不作”,实则彰显了“道”与传统的意义。这里的“述”指转述、阐述,“作”指发明、创造。关键在于所“述”的内容——孔子的思想始终明确,即“述古”,阐述传统。在孔子看来,这个“古”并非其他,而是先王之礼、先王之制与先王之器。试想,这个“古”何其伟大、高明与完善,它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绵延数千年,其智慧与生命力无与伦比,怎能不令人景仰!在“古”的面前,我们哪里有资格“作”,又何必再“作”呢?可以说,它不可再造,无法复制。比如《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以及仰韶彩陶、龙山黑陶、三代玉器、青铜器等,我们能“作”出吗?即便不惜工本,运用最新科技手段,若强行去“作”,也只能是“胡作非为”,产物不过是赝品。荀子不是说“人为之谓伪”吗?“伪”字正是由“人”和“为”构成。原因很清楚,这个“古”近乎天造地设,是祖先人文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的精华。特定时代孕育特定产物,这是不争的历史规律。我们不必与古人较劲,不必在此刻意彰显什么——我们在古人基础上已有巨大进步,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他们,已经完成了应做且能做的一切。我们要做且应做的,只能是观照、理解、继承古文化与传统,从中发掘信息、汲取营养,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绝不能有半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有半点狂妄自大。没有古,没有祖先,没有传统,我们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蒙昧状态。观道可道观;一颗静心观世界,半盏清茶悟人生;无为,道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