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 >> 民俗文化 >>八字测算 >> 十二地支配十二音律:天地间和谐共鸣的奥秘
详细内容

十二地支配十二音律:天地间和谐共鸣的奥秘

20.png

古人将十二地支与十二音律相配,构建出一套精密而宏大的宇宙图式。在这套体系中,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二音律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一一对应,形成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这种配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音乐智慧,更蕴含着他们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十二地支配十二音律:天地间和谐共鸣的奥秘

十二律吕分为阴阳两类,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六律是阳气振动而生的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属于阳;六吕是阴气振动而生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属于阴。这与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相呼应,子、寅、卯、午、申、戌为阳支,丑、辰、巳、未、酉、亥为阴支。阳律配阳支,阴吕配阴支,形成阴阳协调的完美结构。


具体配对关系为:黄钟配子,大吕配丑,太簇配寅,夹钟配卯,姑洗配辰,仲吕配巳,蕤宾配午,林钟配未,夷则配申,南吕配酉,无射配戌,应钟配亥。这种配对并非随意安排,而是建立在严格的数理法则之上。十一月建子,象征着阳气始生之象,与十二律之首黄钟相配,代表万物生长的开端。


律吕相生的数理法则


十二律吕的相生遵循着“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的规则。这一法则通过精确的数理计算,使十二音律呈现出周期性的回归。从黄钟开始起律,黄钟律管长九寸,管数八十一。通过三分损益法,先损后益:用八十一除以三,得二十七,损其一为五十四,得出林钟之律;林钟之律数五十四除以三得十八,益其一为七十二,得太簇之律。如此依次相生,最终完成十二律的生成。


在这一过程中,从黄钟的子位到林钟的未位,正好相隔八位。同样从林钟的未位到太簇的寅位,也相隔八位。这种“隔八相生”的规律,确保了音律转换的和谐性与周期性。十二律吕通过三分损益法相生,最终形成一个近似封闭的循环,虽然按照现代数学计算,这个循环并非完全闭合,但古代智者通过精妙的调整,使其在实用层面满足了音乐演奏与历法推算的需要。


音律与天地的沟通


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中,音律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沟通天、地、人三者的桥梁。《周礼·春官》记载:“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十二律吕被视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阴阳变化的重要作用。


古人认为,音律源于自然之风声。《淮南子》有言:“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这种将音律与天地之气相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自然观。十二律吕与十二地支的配对,正是这种自然观的具体表现——将时间、空间与音高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统一的宇宙模型。


这种统一性在中医理论中也有深刻体现。《灵枢·经别》中提到:“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律吕、十二月、十二辰等相互对应,形成一个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互感应共鸣。


律历一体的和谐之道


十二地支与十二音律的配对,体现了早期中国思维中“律历一体”的观念。音律数与历法数都具有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来源,它们的关联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逻辑图像上的关联。音律提供了一种计量单位——“度”,而历法则以“岁”为旨归,两者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量与时间系统。


在《鲁久次问数于陈起》这篇秦简牍中,陈起指出“数”在一切知识中具有首要地位,天、地、岁、四时、日月星辰、五音六律,均用数。古人通过数与图像,将不同类事物联结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十二律周期图就是一种关于音律回归周期的模型,它将音律的周期性投射为二维图像,使之成为可被视觉感知的逻辑图像。


这种律历一体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古人将黄钟定为十二律之首,与子月(十一月)相应,认为此时阳气开始萌动,万物即将复苏。随着月份的更替,相应的律吕也随之变化,形成一种音乐与时节相互感应的和谐关系。正如《礼记·礼运》所言:“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通过十二律吕的循环,古人构建出一个声律与时空相互交织的宇宙图景。


和谐共鸣的当代启示


十二地支与十二音律的配对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智者对宇宙和谐规律的不懈探索。这一体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对当代人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在古代乐理中,只有宫、商、角、徵、羽这五声被视为正音,其余七个音为杂音或杂配。这五正音协调和谐,构成了音乐的基础。后来加入两个变音,形成七音阶,但五正音的核心地位不变。这种对和谐音的追求,体现了古人对平衡与协调的重视。


十二地支配十二音律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数学、音乐、天文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宇宙解释系统。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能够更精确地解释音律与时空的关系,但这一传统体系所蕴含的整体思维与和谐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重温这一古老智慧,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内心的和谐共鸣。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