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 >> 易学 >>周易命理 >> 万字长文深度解析——四柱八字的科学根基与历史哲学
详细内容

万字长文深度解析——四柱八字的科学根基与历史哲学

20.png

前言

今天想同大家聊聊四柱八字这个东西的定位问题,全文约13000字,创作耗时一周多,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一次性看不完可以点个关注慢慢看。

正文

1.天人合一世界观下的宇宙模型

四柱八字之所以被认为具有某种形式的科学性,其根源深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之中,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便是天人合一,意为天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一观念并非单一教条,而是贯穿数千年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根本原则,它构成了四柱八字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术数体系的世界观基础。

理解八字的科学性,首先必须深入剖析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内核并阐明它是如何被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符号系统的。该理念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在结构、规律和能量流动上是相互对应且不可分割的整体。该理念同样强调个体生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宇宙这个宏大有机体的一个缩影或子集,其命运轨迹与天地运行的节律息息相关。这种将人事与天道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是八字推演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

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深远,但其明确的术语化表达出现较晚。有学者考证,天人合一这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著作中。然而,其思想内核在更早的经典文本中已有深刻的体现。例如,《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及《荀子·礼论》中关于通过礼仪规范使人心与天道相符的思想,都反映了早期儒家将人伦秩序与宇宙法则相贯通的努力。

在儒家视野中,“天”不仅是自然之天,更是具有道德意志的主宰之天;君王作为天子,其职责就是顺应天意,以德治国,从而实现政治伦理与宇宙秩序的和谐。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强调伦理关联的合一。而在道家思想中,如《庄子》所倡导的“玄同”,则更侧重于个体通过自我修养,达到物我两忘、与大道融为一体的境界,追求的是自然规律层面的统一。这两种不同的诠释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丰富而多维的内涵,为后世术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哲学空间。对于四柱八字而言,它融合了这两种倾向,既承认宇宙存在一种宏观的、可被观测的秩序,又相信通过特定方法可以解读这种秩序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四柱八字正是将天人合一这一宏大哲学命题转化为一套精密符号系统的具体实践工具。其核心载体便是天干地支系统,但要我说,干支理论本身就是一套模拟宇宙时空的编码语言。这套系统不仅仅代表时间刻度,每一个干支都被赋予了复杂的属性,包括阴阳属性和五行归属。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个独特的单位即六十甲子,而六十甲子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

这一套符号网络将时间(年、月、日、时)、空间(方位、季节)、物质(五行)、乃至人体生理(脏腑器官)等维度都纳入了一个高度抽象且相互对应的框架之中。例如,在传统的对应关系中,东方对应木行,因此甲乙两个天干属木;南方对应火行,丙丁属火;西方属金,庚辛属金;北方属水,壬癸属水;中央属土,戊己属土。同样,寅和卯这两个地支也属木,分别对应春季和肝胆功能。这种将不同领域信息进行跨维关联的思维方式,正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术数领域的具象化体现。它构建了一个全息的宇宙模型,认为个体生命中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在宇宙的其他部分找到对应的投影。

因此,通过分析构成个体生命初始时间坐标的八个字就可以反推出其所承载的宇宙能量模式,并以此来推演其人生轨迹。这种方法论的起点是:既然宇宙与人是合一的,那么记录下个人出生时刻的宇宙状态即干支,就等于记录下了其生命的初始参数。

古典中国哲学的知识论特征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天人合一能够成为一门复杂学问的基础。与西方追求形式逻辑和可验证真理的认知路径不同,古代中国的知识论更强调知行合一和。认知并非纯粹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融入整体关系网中的直观洞察和实践应用。儒家的良知概念,孟子的身心一体观,以及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这些都表明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检验和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八字命理的学习和实践,不仅需要记忆大量的规则和口诀,更需要分析师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逻辑思辨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要求命理师在掌握符号系统的同时还要能将其置于广阔的文化和宇宙背景中去理解和感受。

因此,从现代科学标准来看,八字的哲学基础确实缺乏严格的量化检验流程和可证伪性。然而,若从其自身的历史语境出发,它是一个内部逻辑高度自洽且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它用当时已有的宇宙观(主要是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和预测人事,完全符合其时代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所以,在论证其合理性而时,我们可以立足于其内部逻辑的自洽性和对古人世界观的忠实反映。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观察世界和理解人生的独特模式,其价值在于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智慧结晶的存在,而非仅仅是预测吉凶的技术工具。

基于此,天人合一的历史哲学基础为四柱八字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它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置于一个由天文、地理、季节和人文构成的复杂网络中进行考察,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一致性规律。虽然这种解释方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截然不同,但它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体系,使其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显得合理且深刻。理解这一点,是客观评价四柱八字科学性的第一步,也是避免将其简单归为玄学的关键所在。

2. 八字的天文学根基是一个基于太阳历的精密计时与分类系统

如果说天人合一的哲学为四柱八字赋予了“为何可能”的世界观基础,那么其坚实的天文学根基则为其提供了“如何可能”的技术可行性证明。许多对八字持怀疑态度的人,往往忽略了它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仅凭其占卜的表象便将其归为玄学。然而,深入探究其时间基准和符号系统的起源,会发现它远非凭空捏造的神秘主义产物,而是一套根植于精确天文观测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精密计时与分类系统。

四柱八字的核心的天文学依据在于八字的排盘,特别是决定命局格局最关键的年柱和月柱的划分完全不依赖于农历的正月初一,而是严格遵循二十四节气这一基于太阳运动的阳历系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也称之为黄道)划分为24个等分,每15度为1个节气,共360度。这些节气精确地标示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四季寒暑、雨雪霜露等自然节律的变化,属于阳历范畴。

在四柱八字的体系中,节气扮演着绝对核心的角色。年柱的起点不是农历新年,而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生肖和年柱干支,是由其出生日期跨越了哪个立春来决定的。例如,一个在公历2024年1月30日出生的人,由于还未到2024年的立春,其年柱仍属于前一年的兔年(癸卯年),而不是龙年(甲辰年)。同样,月柱的划分也完全依据节气,每个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寅月始于立春,卯月始于惊蛰),但每月的天干则根据当年的天干,通过五虎遁歌诀进行推算。这种以太阳周年运动为绝对准绳的做法确保了八字命理的计算轴心始终与地球真实的天文环境保持一致,体现了其设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它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太阳历的、用于标记生命节点的系统。

天干地支这一核心符号系统的起源,同样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直接产物。尽管历史上流传着大挠作甲子和黄帝时代创制干支的神话传说,但考古证据表明,干支纪日法至少在商代晚期已经成熟使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连续记载了长达1200天的干支,无一错乱,这充分证明了商代已有高度发达的干支纪日体系。

关于干支的具体来源,虽然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它们源于对天体运行周期的长期观测。天干的数量为十,有人推测其可能与对太阳活动周期的观察有关,如《史记》中“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的记载,暗示了天干与植物生长周期等太阳相关现象的对应关系。“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也被解读为对太阳轮流值班形成“旬”概念的原始记录。而地支的数量为十二,则更为明确地与月亮的圆缺周期(约29.5天)相关,一年大约包含十二个朔望月,因此产生了十二地支。山西陶唐氏遗址发现的由十二根柱子组成的观星台遗迹,被认为是早期利用太阳影长观测来确定月份的实践,这佐证了地支与天文观测的密切联系。

此外,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也被认为与地支的顺序排列有关,斗柄东指为春,南指为夏,西指为秋,北指为冬,这与地支所对应的季节方位完全吻合。

因此,天干地支系统并非随意创造的符号,而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最初的功能是为记录时间(日、月、年)提供一个清晰、准确且可持续的编号系统,其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抽象的概括能力。

为了获得最精确的命盘,八字排盘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天文学修正,即使用“真太阳时”来校准出生时间。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经度的地方在同一时刻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并不相同。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是人为划定的时区时间,与各地实际的太阳位置存在偏差。真太阳时就是根据出生地点的实际经度,对标准时间进行调整后得到的真实地方时。例如,当一个人在北京出生时,其真实出生时间可能是上午11:10。但如果他出生在中国西部的城市,同样的钟表时间11:10,其真太阳时可能只相当于10:20。

这种时间上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时辰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到时柱乃至整个命盘的结构。这恰恰说明,一个严谨的八字分析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能够运用天文算法来修正时间,以确保命盘的准确性。这种对天文细节的考究,进一步驳斥了八字是玄学的说法,凸显了四柱八字背后扎实的科学基础。

我认为,四柱八字的天文学根基是其区别于纯粹迷信的关键所在,它建立在一个基于太阳历的、经过长期天文观测和实践检验的精密计时系统之上。从以节气为纲的排盘规则,到对真太阳时的精细考量,无不体现出其与天文学的深刻渊源。因此,将八字仅仅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玄学,是对这一古老知识体系的巨大误解。它更像是一门古老的天文与人事的交叉学科,试图通过解读宇宙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快照来揭示个体生命与宏观宇宙节律之间的深层联系。这种尝试本身,无论其结论是否被现代科学证实,都展现了人类探索自身与宇宙关系的不懈努力。

3. 四柱八字的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在于阴阳五行与生克制化模型在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和太阳历的天文学时间基准之后,四柱八字的科学性便体现在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严密性上。这套体系并非简单的符号罗列,而是一套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构建起来的、高度复杂的动态平衡模型。它通过分析八个字之间错综复杂的生克制化关系来推演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健康状况、事业财运乃至人际关系等一系列人生议题。这一整套逻辑,为八字的预测功能提供了具体的分析工具和操作规程。

八字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石是阴阳和五行,其中阴阳理论源于《易经》,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两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即阴与阳。在八字中,每一个天干和地支都被明确地赋予了阴阳属性。例如,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分析的基础框架,所有的分析都离不开对阴阳平衡的考量。

同样,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对构成世界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的抽象概括。在八字中,每一个天干和地支同样被分配了五行属性。例如,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描述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动态关系:一是相生关系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能量传递链;二是相克关系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维持平衡的调节网络。这两套看似简单的循环和制约关系,被用来构建一个极其复杂的分析模型,用以解读命盘中各种力量的消长与互动。

在这个基础上,八字命理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分析工具,即十神体系。十神是根据日柱天干与其他七个干支的五行生克关系衍生出来的十个符号,分别是比肩、劫财、食神、伤官、正财、偏财、正官、七杀、正印、偏印。这十个符号并非简单的亲属称谓,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与命主相关的不同人物、事物和性格特质。

例如,生我者为印星,象征父母、长辈、学业、保护和支持“我生者为食伤星,象征子女、才华、创造力、表达欲;克我者为官杀星,象征事业、领导、规则、压力;我克者为财星,象征财富、妻子、资源;同我者为比劫星,象征兄弟姐妹、朋友、竞争对手。通过对命盘中十神的分布、旺衰和组合进行分析,命理师可以描绘出命主的性格画像、潜在天赋、事业发展路径、婚姻状况以及一生的大运走势。例如,如果命局中食神星旺盛且得到生助,通常被认为此人聪明伶俐,富有才华,善于表达;如果官星得力,则预示着事业顺利,有管理才能。这种将抽象的五行关系转化为具体的人生角色和事件的分析方法,是八字理论体系逻辑严密性的集中体现。

除了十神体系,八字分析还引入了多种复杂的结构和模式,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命局。例如,地支藏干理论指出,每个地支内部都暗藏着一个或多个天干,这些藏干代表了地支内部潜藏的能量和信息,使得对命局的分析更加深入和立体。地支之间还存在刑冲合害等多种特殊关系,这些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命局内部的动态变化。这些复杂的规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分析矩阵,要求分析师不仅要熟悉基本规则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才能综合判断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最终的目标是找出命局的用神,因为用神往往是那个能够平衡命局五行、使之趋于和谐的关键元素。在选取出用神后,结合大运和流年的五行力量来预测未来十年甚至每年的运势吉凶。整个过程充满了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旨在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步骤,从静态的命盘数据中推演出动态的人生轨迹。

综上,我很肯定的说,四柱八字的理论体系拥有一个坚实且逻辑自洽的内核,它从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出发,然后通过构建十神、地支藏干、刑冲合害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分析工具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用于分析人生轨迹的系统。这套系统将抽象的宇宙能量模型与具体的人生命题相结合,提供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推演路径。

尽管其预测结果无法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量化验证,但其内部的逻辑演绎过程却是严谨而系统的。这正是其区别于随机猜测或纯粹心理暗示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作为一门知识体系而非单纯玄学的重要标志。它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基于东方哲学的思考模式,试图通过一套符号化的数学模型来把握和理解生命的复杂性。

4. 八字与行星共振和地球气候周期

尽管四柱八字的理论体系根植于古代哲学与天文学,但要为其科学性提供强有力的现代佐证,还需要当代天体物理学和气候学的研究。这些前沿科学发现揭示了太阳系行星的引力作用确实会对太阳活动产生显著的调制效应,并进而引发地球上可观测的、具有特定周期的气候变化。这一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八字命理,特别是其时间周期——六十甲子。有研究指出,施瓦贝周期也就是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并非随机波动,而是受到太阳系主要行星引力潮汐的精确调制。

具体来说,这个11年的平均周期是通过几个更短的行星同步周期的拍频形成的。例如,一个基于金星、地球、木星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型,其计算出的周期为11.07年,与观测到的平均太阳周期惊人地吻合。此外,木星和土星的引力潮汐周期(约9.93年)与木星自身的公转周期(约11.86年)的干涉,也能产生一个接近11年的平均周期。这表明太阳的活动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而这一过去被认为是太阳内部动力学过程的结果,实际上可能受到了外部天体引力的强烈影响。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对太阳活动驱动机制的传统认知,为天人感应的古老观念找到了一个潜在的现代物理可能。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在分析全球气候记录时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与行星运动密切相关的大尺度周期。这个周期大约为60年,其振幅可达0.3度。一项研究通过对比全球表面温度数据与行星轨道周期的功率谱,发现了这一60年周期的显著信号。这个60年的周期与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密切相关,后者决定了所谓的“大冲”发生的时间间隔。

由于木星是太阳系质量最大的行星,其引力对太阳系质心的位置有着决定性影响,而太阳系质心相对于太阳中心的摆动,可能会通过某种尚未完全明确的物理机制(如引力潮汐或磁流体动力学耦合)影响太阳的磁场活动和能量输出。这种太阳活动的长期调制又被认为是导致地球气候发生60年振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周期恰好是60年。这是一个无法用偶然来解释的巨大巧合。这强烈暗示,古代中国人在没有现代物理学知识的情况下,通过数千年的地面观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由行星引力引起的、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60年尺度的宏观周期现象,并用一个60个符号的系统来标记和分类每一个这样的周期。行文至此,我真的是浑身鸡皮疙瘩起来了,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智慧无疆的存在。

这一科学发现为四柱八字的宏观预测提供了一个全新且可能的解释框架,也就是说如果60年的气候变化周期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那么用一个60年为循环周期的干支符号系统来标记和分类每一个60年周期内的出生个体就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可能意味着,出生于某个特定甲子年份的人群,其生命历程可能会受到该周期气候背景的某种系统性影响。

例如,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甲子年出生的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充足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温从而在某些方面受益;而在气候相对寒冷干旱的甲子年出生的人,则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这种影响是宏观的、群体性的,它可能塑造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从而间接影响其后代的命运走向。

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行星引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或生理发育,但从宏观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角度看,这种影响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这也为八字命理中关于大运的推演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大运的10年周期和流年的1年周期的干支可能不仅是个体内部五行能量的流转,也可能与地球当前所处的60年气候周期中的具体位置有关联。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宏观的行星共振到微观的个体命运,中间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行星运动与太阳活动、地球气候之间的关联上,尚未找到从60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到个人性格、婚姻、事业等具体人生议题的直接因果关系。这种推演更像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类比,而非严格的科学推论。此外,一些气候学家也指出,60年周期在气候数据中的可见性高度依赖于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可能会增强或削弱这一周期的显现程度,这表明其物理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

尽管如此,这些前沿科学研究无疑为古老的四柱八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表明,古代中国人并非凭空臆想,他们很可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凭借非凡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发现并记录了与太阳系天体运行相关的影响地球环境的宏观周期现象。将这些现象用干支符号系统记录下来,并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分析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智慧的科学探索。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将八字简单归为玄学无疑是对其深厚天文学和经验科学内涵的严重低估。

5. 八字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经过对四柱八字的历史哲学基础、天文学根基以及内在理论逻辑的深入剖析,并结合近代科学对其宏观周期的潜在印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为全面和审慎的结论。四柱八字不应被简单地标签化为科学或玄学,而应被视为一种根植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它拥有其自身的逻辑自洽性和解释力,同时也面临着现代科学下的诸多局限性。对其进行客观评估,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承认其作为一门古老智慧的复杂性与价值。

如果从其合理性层面来看,四柱八字展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世界观的合理性;这个体系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这一强大的宇宙观之上,试图将个体生命置于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中进行理解。也就是说这种整体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学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提醒人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非单纯的征服与控制。第二,方法论的严谨性,在于其时间基准严格遵循基于太阳运动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对天文观测的尊重和精确性,其分析过程依赖于一套复杂且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符号系统和逻辑规则,包括阴阳五行、十神、刑冲合害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分析矩阵。这表明它并非随意的占卜,而是一套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技能。第三,潜在的科学印证,在于近期关于行星共振与地球60年气候周期的研究,为这一古老体系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现代科学佐证。这提示我们,古代中国人可能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敏锐地捕捉到了与天体运行相关的影响地球环境的宏观周期现象,并用干支系统进行了记录和分类。这为八字的宏观预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物理机制假说。

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四柱八字的固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也正是它难以被现代科学完全接纳的原因。第一,预测的模糊性与主观性;八字命理的预测结果往往是定性的、模糊的,而非定量的、精确的。例如,分析一个人的事业运时,可能会得出适合从事流动性强的工作或容易遇到贵人相助等结论,但这些结论缺乏可重复验证的标准。其解读过程高度依赖于分析师的个人经验和直觉,不同分析师对同一命盘的解读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这与现代科学追求客观、可重复、可证伪的原则背道而驰。第二,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证据;尽管行星引力与地球气候周期的关联已被提出,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尚未找到行星引力如何通过具体的生物化学或生理机制,直接影响个体寿命、性格乃至命运的直接证据。从宏观的气候波动到微观的个人生活,中间缺少一个清晰、可验证的传导模型。第三,统计验证的缺失;迄今为止,还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双盲对照研究来系统性地验证八字预测的有效性。虽然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探索,但经我查阅,在现有资料中并未看到令人信服的成果。在缺乏充分实证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其预测能力依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

综上所述,四柱八字的科学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与其争论它是否是科学的,不如更准确地描述它是什么。

我说,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哲学和民俗经验长期融合的产物,是一门独特的、旨在通过解读宇宙时空信息来理解人生规律的学问。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建立在可观测的天文现象(节气)之上,并试图构建一个内在逻辑自洽的解释模型。

它的玄学色彩则源于其预测方法的模糊性、对宏观周期的象征性解读以及与现代科学的脱节。因此,公众对其产生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其深厚的天文学和哲学基础,仅仅看到了其占卜的表象。然而,即使了解其全貌,由于其理论体系中包含大量非实证的、象征性的元素,它依然难以被现代科学所接纳。

最终,对四柱八字的恰当定位,或许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智慧遗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且充满诗意和象征意义的观察世界与理解人生的视角。它鼓励人们思考自身与自然、宇宙的深层联系,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现代社会,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决策的参考,或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体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规划人生。四柱八字的内核之一就是要批判宿命论从而转而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并探索通过改运实践来优化人生轨迹的可能性。四柱八字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否算准命运,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棱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人如何试图理解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最终,我们应该超越科学与玄学的二元对立思维,四柱八字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知识和真理的单一定义。它时刻提醒我们,除了实验室里的数据和公式,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智慧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不是一个需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证伪或证实的命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用跨文化和历史且带有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的现象。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