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十三经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炼之术,以及历史上各主要教派的思想和信仰及其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对道教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 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四子真经:道家四大真人所著的书,其乃通玄真人文子所撰著的《通玄真经》(文子),冲虚真人列御寇所撰著的《冲虚真经》(列子),南华真人庄周所撰著的《南华真经》(庄子),和洞灵真人庚桑楚撰著的《洞灵真经》(亢仓子)。《道德真经》《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南华真经》《南华真经》即《庄子》,战国时庄周撰。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其书为《南华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庄子》共分三十三篇,以《逍遥游》为代表,阐释了庄子的思想。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冲虚真经》《冲虚真经》即《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撰。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据近人研究,或说成书於战国,或说为魏晋人作,东晋张湛始为之整理并作注。唐玄宗崇道,於天宝元年(742)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称其书《冲虚真经》。至宋真宗景德(1004-1007)中加封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以此阐发其思想,许多地方近似於《庄子》,为道教的神仙长生思想提供了素材。现存主要注本有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赵售撰《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冲虚至德真经解》及林希逸《冲虚至德真经斋口义》、金高守元纂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等,均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文子所著。 计然(生卒年不详),辛氏,名钘,字文子,是春秋时期宋国葵丘人。 唐玄宗崇道,於天宝元年(742)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 《文子》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宋濂《诸子辨》称其为《道德经》的义疏。现存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七卷,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洞灵真经》 《太平经圣君秘旨》原题"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系神仙之名。据近人王明考证,此书当系唐末间丘方远从《太平经》中辑出。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称:"《太平秘旨》一卷,上相青童君受,言守一之法",即此书。今本收入《道藏》太平部。此书专言守一思神之法,奉之为太平圣君所传"秘旨"。其文字分别抄自《太平经钞》癸部《令人寿治平法》、乙部《守一明法》,又抄《太平经》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卷七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诀》。此外亦有《太平经》佚文。 《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内篇》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作者是晋代葛洪,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隋书·经籍世》道家著录《内篇》二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自序》中说“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现存《抱朴子内篇》版本计有: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明正统道藏本,罗振玉敦煌石室本,宝颜堂秘笈本,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等。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列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为目前注释最详备的通行本。葛洪博览经史百家,多达万卷,以鸿学知名。二十几岁他立志要成一家之言,开始写《抱朴子内外篇》。《晋书·葛洪传》盛赞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颐,析理入微。”《阴符经》《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它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常清静经》《常清静经》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简称,大约成书于唐代,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神部。它是多数道教学人必须背诵的经典,被视为道教在心性修练上的法宝。经文中所载述的心法,有三个层次。首先,人必须澄心遣欲以致清静,因此对心、形、物三者,唯见于空。其次,“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进入空有不异、不即不离的中观见地,得到诸法清静、常应常静的“常清静”。最后,降本流末,助化众生,学习“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无限充实与动力,达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证悟。《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演说灵宝度人经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宣传“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心印经》气功内丹术著作。全称《高上玉皇心印经》。一卷。唐代著作。不着撰人。此经为四言韵文,共五十句。主要讲述内丹术的基本理论,阐发精、气、神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玉皇经》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本文资料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