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什么是宗教
《大美百科全书》对宗教的定义: 信仰和仪式的模式,借此人们企图与他们普通经验的世界(现世)之后的来世相通,或者希望获得有关来世的灵性感受。一般说来,宗教以‘终极’或‘绝对’为重心,但许多信徒都以‘神’为重心。 人类与他们奉为神圣、精灵之间的关系。宗教通常被认为由人对上帝、众神或精灵的关系组成。崇拜大概是宗教的最基本的因素。但是道德行为、正确信仰以及参加宗教团体也是由信仰者和崇拜者所实践的、由宗教圣人与经典所支配的宗教生活的组成因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认为宗教源于恐惧,而恐惧源于无知。因此,他还说: 非理性就是神的存在。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宗教的定义: 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现象,表现出人的信仰观念和崇拜行为,并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和组织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神灵及其世界),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 利用人类对于宇宙、人生的神秘所发生的惊奇和敬畏心理,构成一种劝善惩恶的教义,并用来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称为‘宗教’。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四)华夏概念的宗教 “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史•儒林传》之《吕祖谦传》中, 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 此处的“宗教”,是指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名。 明代僧人居顶在《续传灯录》一书中讲到: 吾位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此处的“宗教”,是指学说及其分支流派之意。 因此,早期“宗教”并非如今所言之宗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宗”和“教”分别各为一词。 (甲骨文“宗”) 《说文解字》: 宗:尊祖庙也。 宗,从宀从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以“宀”和“示”组成的会意字。“宀”,表示宗庙;“示”,表示神祇。 《说文解字》: 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宗,外部是房舍,内部有祭台,为祭祖之庙。 《大雅》: 公尸来燕来宗。饮之食之,君之宗之。 宗,尊也,凡尊者谓之宗。 《礼记•祭义》: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同祖为“宗”,“宗”的本意就是在宗庙里祭祀共同的祖先,以体现对祖先的尊敬。后人缅怀远祖,祭祀逝去的父母和先辈,时刻牢记自己从哪里来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庄子》: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宗,又引申为本源、主旨。宗,就是生命的本源,万物的本源。 《孔子家语•庙制》: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我们整个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是一个大家庭,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拥有共同的祖先,这在全世界所有民族之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世界上其他民族,无论在血统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无法像我们华夏民族一样,几千年来始终都能一脉相承。 西方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文化和血统上更没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所以,他们才会发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哲学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我们华夏民族,只要一看族谱,就可以清楚的搞明白自己的世系脉络,就知道我们祖先是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就是尊祖庙的体现,这就是“宗”。 再高一个纬度来说,我们来自迢迢星汉,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也是许多同胞在听到今年春晚上那首按洪武正韵谱写的儿歌《玉盘》时,会有一种华夏基因被唤醒的感觉,那令人血脉涌动的旋律,是远古的记忆,历史的沧桑,是辉煌的荣耀,是屈辱的泪水,是漫长的等待,是出征的战歌,是战鼓雷动,是金戈铁马,特别那句: 请仙鹤来访,直驾九天上;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 更是让人听得热泪盈眶。 当前,有一股民族虚无主义的妖风,大肆鼓吹华夏民族是只讲文化认同不讲血统认同的民族,企图先瓦解我们的血统认同和民族认同,继而再瓦解我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要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首先就要搞民族虚无主义;当瓦解了民族认同之后,再通过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就可以把这个民族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彻底抹杀掉,这就是西方对我们实施的居心叵测的文化战手段。 经过这样的格式化之后,新的文化认同就会建立起来。当这种宁爱友邦不爱母邦的文化认同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一种只爱外国的思想意识。当前,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精神外国人呢?就是被人家用民族虚无主义的手段从根子上给挖断了。 反击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首先要重建华夏民族的血统与文化上的双重认同。 在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从来没有和异族大规模通婚的记录。无论是南北朝时期,还是蒙元、满清时期,胡汉都是严禁通婚的。 “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汉家女子被称作“两脚羊”,白天杀了充饥,晚上用来泄欲。那时,汉胡皆是死敌,仇敌之间怎么可能大规模通婚? 蒙元时期,汉人都是三等人、四等人,蒙元是上等人,人家上等人怎么可能去跟下等人通婚,是灰姑娘的故事看多了吗? 满清时期,为保证旗人不被汉人同化,明令禁止旗汉通婚。乾隆时期还规定,蒙古、锡伯、 巴尔虎、汉军包衣佐领下之女都禁止与汉人结亲。 乾隆四十九年,有个叫做王世新的汉族商人,在东北娶了赫哲族的女人为妻,还生了一个孩子,官府知道后被发配充军, 妻女被指定为奴。 像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娶和硕公主,那都是政治联姻,需要满清皇帝钦定。统治阶级上层之间极少数的政治联姻,对于整个民族的血统来说,只不过是大海里滴入了一滴水,微不足道。 到了满清后期,出现了少数旗汉通婚现象,也几乎都是旗人娶汉女,很少有旗女嫁汉人的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会去跟日本人大规模通婚吗?同理,无论是“五胡乱华”时期,还是蒙元、满清时期,但凡有点良知和气节的汉人都不可能去跟异族侵略者通婚。 再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大门阀世家清河崔氏,却因李世民母系上有一点鲜卑人的血统而被拒绝。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血统的重视。 我们再对照看一下秦始皇兵马俑里的秦俑长相,以及曾侯乙、辛追夫人等古人的复原像,看看是不是跟现在的我们一模一样呢? 这就充分说明,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始终都没有改变体质特征,都没有和外族发生过大规模的基因交流。 那些宣扬“中华民族只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的虚无主义论调的人,他们拿不出任何的历史事实、考古事实和分子人类学事实的依据支撑,他们有的只是蛊惑人心的文化宣传和思想渗透。 反而是二十世纪世界三大科学计划之一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汉族相对于全世界其他民族而言确实是血统最纯正的民族,没有之一。 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讲,越是小民族,血统越是混杂。因为,只要想进行种族繁衍,通婚就不可避免,一个人口基数小的民族,但凡混进来一点其他民族的血统,就会变成一块大染布;而大民族具有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会把极少数混进来的外族血统稀释掉。 因此,历经千秋万代之后,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依然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可是,欧洲人知道他们是谁的子孙吗?美国人知道他们是谁的子孙吗?闪族人知道他们是谁的子孙吗?他们知道自己祖先是谁吗? 虽然,闪族人认为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但是他们的血统在繁衍过程中早已被杂交的乱七八糟。闪族人、盎撒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民族,而非血统民族。 曾经,网络上有位著名的回族学者马某某,他一直认为自己那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窝是源于其体内“高贵”的阿拉伯血统,甚至还专门跑去做了DNA检测。为其做检测的复旦人类学博士严实说: 马晓霖先生是我亲自给测的,检测结果是O2a1-M95(按目前新的树是O1b1a1-M95)。这个类型是中国南方常见类型,北方少一些,西部欧亚极少,基本能够排除父系是几千年内的西部欧亚来源。 也就是说,这位精神阿拉伯人其实是妥妥的汉族基因,而且还是长江流域常见的基因倍型。 曾经,还有位国学大师说: 十六国北朝时期‘五胡’与汉族融合为一,是给汉人注入了‘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此言甚是可笑、可恶、可恨!难道华夏民族遭受外族侵略,华夏族人被野蛮的屠杀,女性被强奸甚至被吃掉,反过来还要对侵略者感恩戴德吗? 下面,咱们就免费给大师们讲讲什么叫“野蛮精悍”。 霍去病,17岁率八百骑兵孤军深入斩杀匈奴两千多人,21岁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匈奴人悲歌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班超,弃笔从戎,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深入虎穴,焚杀虏使,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征于阗,降龟兹,抚乌孙,克莎车,击贵霜,横行诸国,都护西域,万里封侯,威震域外。 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慑伏,莫不惧震。陈汤不仅曾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还对汉成帝说: 匈奴装备落后时,汉兵能以一敌五;当匈奴学习了汉军武器装备后,汉兵还能以一敌三。 汉使傅介子,斩匈奴使者,诛杀楼兰王,威震西域。 李白诗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更是赞到: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哪怕就是在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中原都快乱成一锅粥了,曹操灭乌桓,蜀汉平西南,东吴伐山越,汉人的任何一股势力对周边国家依旧都是碾压般的存在。 武悼天王冉闵,一纸“杀胡令”挽救汉人惨遭灭种之灾,首战以三千骑斩胡首三万;再战以五千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于邺城,以两千骑将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飚勇将军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大破北魏三十万联军,5个月时间里转战一千余公里,作战47次,平定32座城池,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留下民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谢玄,率八万北府兵在肥水大败前秦八十万大军,是中国历史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杨再兴,率三百先锋队冲十万金军大阵。 岳云,率八百背嵬骑兵破金兀术十万铁骑。 宋将李宝,在唐岛海战中率三千水军大败七万金国水军。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鲁中军区11团8连93人在岱崮战斗中与20倍于己的日伪军血战18天,歼敌300多人。 抗美援朝松骨峰阻击战中,志愿军38 军112师335团1营3连148名战士阻击美韩三个师一万余人,打退敌人五次冲锋,杀敌600多人。 志愿军63军187师的孤胆英雄刘光子,孤身一人俘虏了英军王牌部队“皇家格洛斯特营”63名士兵。 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庞兴国带领临时组建的3人战斗小组打掉了敌人两个炮兵阵地,打跑一个营,歼敌7人,留下了那句振奋人心的话: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以上这些简单的历史,那些国学大师和砖家们难道不知道吗?我们汉人一直都是崇文尚武、武德充沛的民族,又何须“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五胡乱华”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最无人性的历史时刻,那些鼓吹这种对原住民族近乎种族灭绝的所谓“大融合”,其实就是在鼓吹外来侵略,为外来侵略洗白。 一千多年前的五胡早已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可是为何如今还有人极力的为五胡乱华洗白呢?他们真的是为了团结吗?不是的。他们其实是为了给将来可能出现的五胡、十胡乱华做理论铺垫。因为按照他们的逻辑,无论是韩国、日本、印度、还是英国、美国,无论是谁入侵中国后只要认同中华文化,只要支持大一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统治中国,就是华夏正统。 我很想问问那些说“外来侵略者无一例外地自视为华夏正统王朝”的人,是不是以后华夏如果再遭遇外来侵略,只要侵略者们自视为华夏正统,我们就都放弃抵抗,热烈欢迎,积极融合呢? 当“五胡乱华”被篡改为“五胡入华”“五胡融华”,甚至是“五胡建华”;当杀人盈野的屠城、剃发易服的血腥、毁文灭史的野蛮,都被美化成了“双向奔赴”(你直接说日本鬼子也是我们自己请来的得了);当这种危险的言论写进了教科书之后,下一步,牠们就敢美化八国联军,美化日本侵华和大东亚共荣圈。 是不是汪精卫生不逢时?是不是日军当年侵华成功后,汪精卫就成了捍卫民族团结的英雄?而日军大肆屠戮的侵华就变成了“日军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东亚共荣圈”? 当华夏民族被挖断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之源和血统之根,当华夏失去了文化和血统的纯正性和连续性,华夏还叫华夏吗?中国还叫中国吗? 血统通过文化传承而强大,文化通过血统繁衍而牢固。 “中华民族是文化民族”的论调是极其险恶的,实乃狼子野心。 四千多年前的印度次大陆上就曾出现过城市文明,但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非但没有得到传承,反而变成了低种姓人。无论是后来的希腊人、大月氏、波斯人、嚈哒人、突厥人,还是阿拉伯人、蒙古人、英国人,一批又一批的入侵者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但始终没有一个外来民族会去传承原住民族的文化,有的只是对原住民族的杀戮和压迫,对原住民族文化的毁灭。 欧洲人入侵美洲大陆后,也没有传承印第安人的文化,反而对其进行了种族灭绝。 这就像蒙元入侵时,蒙古大臣别迭说的那样: 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同样,满清为了维护其统治,虽然自视自己为华夏正统,但是却对华夏文化、科技、军事、经济、人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和毁灭。 吴晗曾说: 清人编纂《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满清借编撰《四库全书》之机,禁毁图书13600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0000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1000多万份明代档案被销毁,目前仅存3000余件。满清发起了160多次文字狱,总共焚毁图书超过70万部。 《永乐大典》《天工开物》《算学宝鉴》《农政全书》《武备志》《坤舆万国全图》等等一大批科学技术经典从华夏失传,天文、造船、航海、冶金、火药、兵器、纺织等众多先进科学技术消失,并从思想上进行全民奴化、愚化。 明朝末期,全国有近2亿人口,满清入关前后,通过辽东大屠杀、畿南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南昌之屠、赣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大同之屠、朔州之屠、潮州之屠、广州大屠杀等等,几十次大规模屠城之后,到顺治时期全国人口已不足1900万。 满清通过文字狱和剃发易服,有思想、有文化、有骨气的忠勇之士几乎都被屠尽,留下的都是驯服的奴才。因此,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康乾盛世”实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文化浩劫,满清统治时期更是华夏千年未有之大灾难。中华民族也从此进入了三百年的至暗时刻。 新舵手说: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蹈覆辙。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客观、全面的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敢于直面历史上所有外来侵略的错误和罪行,记住战争和侵略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以史明理,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和平的发展。绝不能因当前一时之需,而去洗白美化历史上的任何侵略行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所有不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美化外来侵略的言行,都是极其反动的汉奸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曾经的蒙元、满清反动统治阶层与今天的蒙古族和满族同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今的一小撮蒙独分子、满独分子和满遗分子更代表不了广大爱国的蒙古族和满族同胞。 我们更要牢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只发生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甲骨文“教”)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从攴从孝。在甲骨文的字形中“攵”表示动作,代表着教导的动作,“孝”表示音韵。左上“爻”字,即爻辞,是《周易》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的文辞,也是天道变化易交演绎的模拟;左下“子”是一个象形字,是婴儿或孩子之形;右“攴”表示手持器械施教。合起来就表示督促、引导小孩儿学习。 “教”的本义是教导、教育,特指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能,又有使、命令之义。 《道德经》: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教”,就是崇圣人教化。 那么,圣人教的是什么呢? 《周易•观卦》: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周易•系辞下传》: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氏通过观察宇宙间万物的自然现象创造了八卦,揭示了自然界中万物运动变化规律,而“爻”便是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 文载道,道乃天,天以文,此天文也。 这里教的是“天文”。 《尚书•舜典》: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孔颖达疏: 帝又呼契曰:往者天下百姓不相亲睦,家内尊卑五品不能和顺,汝作司徒之官,谨敬布其五常之教,务在于宽。 华夏先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想要把“人”从禽兽中区别出来,就要建立“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基本的社会伦理秩序,称之为“五教”。 《周礼•地官司徒》: 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百姓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互相之间要亲爱和睦,这也是人类社会开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这里教的是“人文”。 《黄帝阴符经》: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从天文到人文,就是华夏先民依文教化的过程。因此,华夏文明也称天道文明。 西方宗教学所说的那个“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那个“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恰恰说明他们在历史上根本没有探究宇宙和自然的能力。 在华夏民族灿烂的历史上,我们那些迷人的祖先们,很早就已经开始探究并掌握了宇宙万物和天地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并由此诞生了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种宇宙观。 盖天说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在《周髀算经》中,为了掌握天周运转和日月星辰的运行数据,建立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坐标系和“天圆地方”的测算模型,“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 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张衡在《张衡浑仪注》中这样描述星体的状态,“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宣夜说认为,宇宙所有天体漂浮于气之中。 《晋书•天文志》中说: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宣夜说的观点起源极早,庄子在《逍遥游》中就说过: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源于道家的宣夜说,最接近现代科学发现的宇宙真象,可惜在汉朝之后就失传了。 当华夏民族逐渐探索到了那个“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时,了解到了那个推动宇宙万物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高本体,并掌握了其根本原理和法则时,并没有将其拟人化、神圣化、宗教化,而是用图像和文字进行表达,如河图、洛书、连山、归藏、周易、乾坤。后来,老子将其名为“大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再简单讲一下道、道家、道教的关系。 道,太初之时既有,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法则和终极真理,是宇宙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主宰者和提供者。 道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上承伏羲道原,兴于黄帝时期,为虞、夏、商、周历代王官之学,春秋时期散落民间,道生百家之后,以道家为名隐于诸子百家之中,老子乃集大成者。 道教,成教于张道陵,虽然借用了宗教的组织形式,但并非西方概念之宗教。 小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宗教就是尊祖庙、崇圣人教化。尊祖庙,是只对自己的祖先尊重和祭祀;崇圣人教化,是只有圣人效法天道才可以教化百姓。因此,华夏民族的信仰就是尊道贵德、敬天法祖,这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西方人和古印度人,他们基于死后世界建立起来的那套教化体系,准确的说应该叫鬼巫乞灵崇拜,翻译成“宗教”是十分不准确的。把他们崇拜的鬼神和首领翻译成华夏文化的“帝”或“圣”,把他们的鬼巫乞灵崇拜著作翻译成“经”,也都是极其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