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在华夏大地上已经存在了1800余年了。道教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道家思想发展而来。道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它认为人通过修行可以得道成仙。同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济世度人也是每一位修道者的责任和修行的方式。正所谓“甘露不润无根草,大道不渡无缘人”,道教认为这四种人与道最有缘,其中有你吗? 道教典籍《清静经》有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会被名利、功名等各种欲望所牵绊,从而静不下心来。生活中的妄心、贪求、烦恼等等,使得身心疲惫,一直沉浸在其中,与道无缘。对于修行来说,有一道无形的门立在那里,门外是充满诱惑的红尘,门内是清静无为的玄门,只有迈入这道门,远离红尘,保持清静无为之心,才能证道成真。人只有无为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清静才能把事情做得深远。《重阳立教十五论》有云:“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世俗的七情五欲是修行路上的障碍,只有除掉它们,保持清静无为之心才能证道成真。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可以得道成仙,而道教的高道却在告诉我们:“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即便是修道成仙,也要把人间的孝道放在第一位。百善孝为先,父母的恩情比山重,比海深,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不孝莫入道,无情莫修法。不善待自己的父母,何谈去善待传道受业的师父,何谈去善待芸芸众生? 一个人如果对生命、对自然万物、对一切没有了敬畏之心,那么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孔圣人曾说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成为一位品行高尚的君子,敬畏天命,便是有了人生的规划和行事准则。对于道教来说,人不但是对天地的敬畏,同时也是对善恶承负的敬畏。正所谓“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昧着良心,同时也要心存敬畏,因为每个人的头上都有神明在看着你呢,如果心生邪念做了恶事,终将受到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