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魏晋门阀消亡史

20.png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三国的曹孙刘,其实都属于寒门,真正的上品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有后来的司马家。


曹操家之父曹嵩虽官至太尉,但只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不算世家大族。魏蜀吴几乎都是两代而亡,司马家接续了袁家,继续了门阀政治。


曹丕开创“九品官人法”,设立中正官,负责品评人才,将其分为三等九级,作为授官依据。


九品中正制本为纠正察举制弊端而生。曹操“唯才是举”的理念,旨在打破士族对选官的控制。然而,这一制度逐渐沦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


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评选时必然偏私。“家世”逐渐成为品评中最重要的标准,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如西晋重臣张华这般以才学入仕的庶族,实属凤毛麟角。


高门子弟二十岁便可登朝做官,平步青云;而寒门子弟即使年过三十,也只能担任小吏。琅琊王氏子弟王俭,二十八岁便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




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的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北方大乱,时任淮阴令的萧整做出了影响家族命运的决定:带领整个家族南渡,迁至晋陵武进(今江苏常州)。东晋朝廷在此侨置“南兰陵郡”,这便是“南兰陵萧氏”的由来。

南渡之初,萧氏家族门第不高,属于次等士族,无法与王、谢等一流高门相比。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南朝刘宋时期,而这个机遇来自于一位女性——萧文寿。


萧文寿是萧整的远房侄孙女,她成为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并将他抚养成人。刘裕事母至孝,称帝后尊萧文寿为皇太后。凭借这层特殊的外戚身份,兰陵萧氏子弟开始得到重用,进入军界政界,特别是通过军功崭露头角。


刘宋末年,萧整的四世孙萧道成,一步步掌握刘宋大权,最终于公元479年取代刘宋,建立南齐,使兰陵萧氏一跃成为皇族。


萧衍,作为萧整的第五世孙,萧道成的族侄,从地方起兵,最终攻入建康,于公元502年取代南齐,建立了南梁王朝。有趣的是,萧衍改朝换代后,仍将淮阴令萧整的牌位同时供奉在南梁的太庙中,尊为皇祖,可见萧整被视为家族兴起的基石。


南梁灭亡后,部分兰陵萧氏成员,如梁武帝之孙萧詧在西魏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西梁”(也称后梁)。


西梁皇帝萧岿在隋代周的过程中站队正确,深得隋文帝杨坚信任。他的女儿嫁给了晋王杨广,后成为萧皇后。这使兰陵萧氏在隋朝成为显赫的外戚。入唐后,萧皇后的弟弟萧瑀因与李渊关系密切,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兰陵萧氏




弘农杨氏


垓下之战,一个叫杨喜的普通士官,勇夺项羽一条大腿,受封赤泉侯。


这就是最早的抱大腿的典故。


其曾孙杨敞官至丞相,并娶司马迁之女为妻。


到东汉时,杨震官至太尉,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金,被誉为“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皆官至太尉,形成“四世太尉”。


到杨彪之子杨修时,他因辅佐曹植被曹操杀害,很大的原因是担心弘农杨氏的势力,会危及曹丕的地位。


据《隋书》记载,杨坚自称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属于弘农杨氏一脉。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杨坚家族可能原本是山东寒族,弘农杨氏的身份可能是后来伪托的。这种托附名门的行为在南北朝时期并不少见,主要是为了提升社会地位。


唐代,弘农杨氏出过多位宰相,还有武则天的母亲和杨贵妃。安史之乱后,家族随着整个门阀士族制度而衰落,到黄巢起义和朱温开启五代十国时,彻底消亡了。


▲ 衣冠南渡



 五姓七望


唐初,为了打压山东士族的气焰,抬高皇族地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重修《氏族志》。


然而,初稿撰成后,编修官员依旧按社会惯例将博陵崔氏列为天下第一。李世民勃然大怒,亲自干预,下令“今定氏族者,欲崇我唐朝人物冠冕,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品高下作等级”,强行将皇族李姓列为第一等。但这道行政命令,并未能真正动摇这些世家大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李姓包括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陇西李氏为李唐皇室自认之祖源;而赵郡李氏在南北朝时社会地位崇高。


崔姓包括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唐代崔氏共出了29位宰相,清河崔氏代表人物是北魏的崔浩,博陵崔氏有“人面桃花”的崔护,还有王维的母亲。


范阳卢氏的始祖为东汉大儒卢植,整个唐代中进士者超过百人,包括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

太原王氏据说是秦将王翦后裔,是王姓的肇兴之郡,孕育了王勃、王维等诗人。


荥阳郑氏在唐代有“郑半朝”之说,盛唐时一度有十多位郑姓宰相和重臣。


据说,唐文宗想为太子娶宰相郑覃的孙女被拒,郑覃反而将孙女嫁给了九品官的崔氏子弟,文宗只能无奈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出身已属显赫的“关中四姓”,然而他晚年曾感慨平生有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五姓女”。

▲ 门阀


给予五姓七望最致命一击的,是唐末的农民战争和随之而来的五代十国乱世。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后,对世族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天街踏尽公卿骨”,使许多核心成员伤亡,祖传谱牒流失。


随后,军阀朱温在白马驿之祸中将裴枢等三十余名清流朝臣屠杀并投尸黄河,宣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这场针对世家大族的清洗,基本斩断了他们的政治命脉。


北宋统一后,科举制度完全成熟,实行糊名、誊录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公平性,寒门子弟比例显著上升。同时,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书籍和知识不再被少数家族垄断。至此,以门第为核心的“贵族社会”彻底让位于更具流动性的“科举社会”,五姓七望作为政治集团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里顺带提下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袁绍高祖父袁安,是通过“举孝廉”入仕 。


袁安之所以能被举荐,源于著名的“袁安卧雪”典故。某一年,大雪封门,洛阳令巡视时见袁安家无路可出,以为他已冻馁而死,破门而入后却发现袁安僵卧在床。问其为何不外出求助,袁安答:“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求人)。”


后来,王维有一幅名画,叫《袁安卧雪图》。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