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全国

    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中华文化中“隐士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20.png

    比如,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尧征召他去做官。他觉得,这个话脏了自己的耳朵,所以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正好他的一个朋友牵着一头小牛在河里面喝水,就说:你要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当隐士,人家能找得着你吗?还是你太招摇过市,太在乎名声了。得了,你这一洗耳朵,把我这小牛喝的水也弄脏了。呸!赶紧把小牛牵到上游去。你听听,这种政治态度是非常激烈的。

          再如,伯夷叔齐。这两个人都反对周武王造纣王的反,反对无效后,就跑到首阳山去隐居,说天下不都服从周朝了吗?我们俩不服。不服的方式,就是我们俩不吃你们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饿死也不吃。后来果然就饿死了。那个时代的隐士就是这么刚。

          隐士摆出来的这种姿势,在先秦时代还好,到了后来的皇权时代,皇帝当然是不高兴的。这种矛盾也确实激化过。比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司马昭反复劝他出来当官,他就是不干。那怎么办呢?站在司马昭的角度来说,你社会声望那么高,你对我又摆出那么坚决的不合作的姿态,我司马家还正好想篡位当皇帝,你让我怎么收服天下人心?那对不起,我只好把你杀了。

         当然了,隐士和皇权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见得非要搞到要杀人的地步。但在魏晋时期,一个人如果非要当隐士,代价还是挺大的。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将芜胡不归”,那就只能受穷,陶渊明那是真的穷到要饭的程度了。

         而像上一期提到的“隐士林逋”的故事。因为你是隐士,所以全社会就高看你一眼,朝廷就不断地要主动照顾你,给钱给粮食?反正陶渊明那个时代,没有这种好事。为什么到了宋朝的时候,朝廷对隐士突然态度好起来了呢?

          首先,隐士对朝廷的态度,没有那么激烈了。什么跑到河边洗耳朵,什么坚决不吃你地上长的粮食,这种高度对抗性的事,后来就不怎么有了。隐士不当官,不再是一种政治姿态,而是一个价值追求,我不愿意跟你们那样追名逐利而已,不意味着我不认同政权和皇帝。甚至不过就是不愿意遭那份罪而已。嵇康说自己不愿意当官,一连写了9条,都是什么早上起不来床啊,我经常要挠痒痒不能正襟危坐啊等等。

          其次,就是皇权也渐渐发展出来了一套解释系统,可以兼容隐士的存在。简单说就是:孔老夫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那好,作为皇帝,要证明天下有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的隐士都出来工作,所谓“野无遗贤”嘛。所以,只要我一遍遍地礼贤下士,一次次地敦请这些隐士出山,那天下就是在走向良性发展的路上。咱们就极限拉扯呗:你出山啊!——不出!你出山啊!——不出!你看,咱俩这么一客气,既证明你是隐居的高人,又证明我是有道的明君,大家各得其所,多好。

          大宋朝不仅对林逋是这个态度,此前有一个种放,后面还有一个邵雍,都是一样,都是反复邀请他们出来做官,他们也都是反复推辞,最后都是成就一段佳话。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个。隐士文化之所以没落,皇权和隐士的矛盾之所以缓和,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贵族社会的终结和科举制度的崛起。

          你想,为什么你是隐士?一个老农民没有当官,是隐士吗?当然不是,那就是个老农民啊。隐士得有一个前提,是你应该当官,但是没有当,所以你是隐士。比如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陶渊明,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人。都是有来头的人,他们出来做官是常态,不做官才是奇怪。所以才叫隐士嘛。

          到了唐宋时代,豪族社会终结了,科举制普及了,大家都是平头老百姓。要做官,就得通过科举考试。你不做官?哦,那应该是水平差,考不取吧?那你不做就不做吧。你是一个考场上失败的人,你凭啥说自己是隐士呢?

          唐朝就有一个传说。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当过隐士,40多岁才想着到长安来找找当官的机会。有一天,他正在王维家里玩,忽然唐玄宗来了。孟浩然一紧张,钻到了床底下,唐玄宗把他叫了出来,问他最近写了什么诗,其实就相当于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孟浩然可能是隐居太久了,脑子一抽抽,就念了一首,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这人没什么本事,所以皇帝不要我。唐玄宗一听就不高兴了:“是你自己跑到山里去当隐士,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要你?你这不是诬蔑人么?”于是拍拍衣服站起来就走了。对啊,这个时候已经有科举了,你想当官就来考啊。你不来考,或者考不取,这又不赖皇帝,你凭啥说皇帝不要你呢?

          因此,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大概想不到,它竟然还给隐士的存在来了个釜底抽薪。到了宋朝,尤其是宋真宗和林逋在的这个阶段,科举制进一步成熟。出不出来做官,从一种人生选择,彻底变成了一种能力测试。就算你是真不想,在旁人看来,你也只是在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行。你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就这么一次偷梁换柱,就把中国几千年隐逸传统中的骄傲感摧毁殆尽了。

          这个时候再去当什么隐士,其实是很尴尬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林逋,你那么大的社会声望,你还接受皇帝的经济补贴,你还在风景区里住着,天天热热闹闹地见客人,你还跟朝廷里的官员关系那么好,哦,你就这么当的隐士啊?

          那个比林逋岁数还大一点的隐士,叫种放,就更尴尬。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反复横跳几次之后,弄得自己声名狼藉。有人公开讽刺他,最后还是宋真宗站出来维护种放,说种放这人不错啊,他私下里给我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只是我没有告诉你们罢了。

          这个时候的隐士,在无所不在的皇权笼罩下,在科举制的釜底抽薪下,既没有独立的政治姿态,也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再想拗出隐士的姿势,可就太难了。

         到了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写过一首诗,嘲笑明朝的所谓隐士:

                         《临川梦 · 隐奸》

            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

            獭祭诗书称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对啊,你一个隐士,应该像一只仙鹤那样在云雾中高来高走,你怎么还在宰相府邸,各种衙门里飞来飞去呢?

          允许隐士的存在,其实是古代皇权政治保留的某种弹性。在《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里,作者做了一个统计,正史里面有记录的著名隐士218名,高峰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有37个人,唐代有52个人,宋朝有56个人。但到了明朝,有记录的隐士只有13个人,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发布的《大诰》里,明明白白地有这么一句:“天下士夫不为君用罪”,很显然,这个弹性消失了,而清朝只有5个人。到了这个地步,隐士文化就彻底衰落了,隐士和皇权的矛盾也彻底终结了。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